青海民族体育游戏
❶ 民族体育项目
1、射箭
射箭,即箭术(Archery),是指借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精准度的体育运动,别称射箭运动。远在1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发明了弓箭来狩猎捕鱼,之后弓箭又是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现射箭作为人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而存在下来。
❷ 少数民族运动会有哪些项目
竞赛项目有:举重、拳击、摔跤、短兵和步射;表演项目有:武术(分石担、石锁、弓箭术、弹丸、爬杆、跳板、木杠、皮条、沙袋、地围、跳桌、筋斗、叠罗汉、大武术、五虎棍、打术、跳术、跳绳、飞叉、中幡等22项)、骑术(各种马上技巧表演9项)3大类。
特邀表演有:马球、蒙古式摔跤、狮舞、杂技等。其中维吾尔族的踩绳(即达瓦孜)、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跳板、回族的武术以及内蒙古骑兵的马术等少数民族项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青海民族体育游戏扩展阅读:
1982年9月2日-9月8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历时7天,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民族的863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3人。
体育活动分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4省区5个民族的24名运动员参加了射箭的角逐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个民族的56名业余摔跤运动员参加了4个级别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摔跤人才。
表演项目有68个,分别由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个少数民族的800多名运动员进行表演,其中有:傣族的孔雀拳、白族的霸王鞭、纳西族的东巴跳、彝族的阿细跳月、高山族的背篓球、回族的斗牛、藏族的“碧秀”。
土族的轮子秋、朝鲜族的秋千、黎族的跳竹竿、壮族的高空舞狮、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哈萨克族的马上拾银、塔吉克斯坦族的叼羊、蒙古族的赛骆驼和赛马、达斡尔族的“波依阔”等。
这些传统的民族表演项目是由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而来,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吸引了8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运动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图片展览”,举办了有12000人参加的盛大联欢晚会。
❸ 谁知道关于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传统运动跪求大家的帮助,要交学校的。一定要多哦~
竹马 骑竹马
所属民族: 土家族 苗族
所属地区: 湖北 湖南 贵州 重庆
比赛时,两脚分别踏在两个竹马的脚蹬上,前进或后退。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骑在竹马上,各自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攻防技巧,将对方撞倒下地或打下高脚马,自己仍骑在竹马上为胜利。
高脚马的比赛,除了竞速和对抗外,还可以进行越野、障碍和竞艺比赛。越野赛跑,就是在郊外赛跑,需要跨过溪沟、通过泽沼或稻田、走过沙滩、穿过小林等。有上坡,也有下坡。障碍赛跑,就是在竞速的途中设几个障碍的跑。竞艺,就是骑大竹马上,在规定的场地上,在不下马的条件下比谁骑的姿势多、姿势优美、难度大等。
毽 球
其他名称: 手毽
所属民族: 侗族 水族 满族 苗族
所属地区: 上海 东北 北京 山东 山西
毽球运动是手毽演变而来,手毽是由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动作产生的体育运动,是一种隔网竞赛的体育项目。参赛队由6人组成,其中队长1人(左臂佩带明显标志)。比赛时,双方各派三名选手出场。其技法以踢、触为主,有头球、脚踏球、倒勾、凌空扫射等动作。可用头、脚及身体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触球。毽球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
抢花炮
所属民族: 仫佬族 侗族 壮族
所属地区: 广西 湖南 贵州
比赛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装满火药的铁炮的炮筒口上。点响铁炮后,当红炮圈冲上天空下落时,抢花炮者蜂拥而上抢夺红炮圈。抢到红炮圈后,在队友的掩护下,冲破对方的抢夺和阻挡,奔向对方的炮台,将花炮投入花篮中,即得分。得分多的一方为胜方。运动员可用抢、挤、钻、护、传、拦等技法,和橄榄球的动作相似,所以被称为中国式橄榄球或东方橄榄球。
射 弩
所属民族: 僳僳族 彝族 怒族 瑶族 苗族
所属地区: 云南 广西 海南 湖南 贵州
弩为狩猎、防身工具,亦可作装束。它由弩弓、弩身、弩弦组成。射时,横持弩,置箭于弩槽内,将弩弦拉入镶口,扣动板机,箭即飞出。和射箭一样,以计算射中靶标成绩分胜负。
押 加
其他名称: 双人拔河 大象拔河
所属民族: 藏族
所属地区: 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
在一块宽阔的平地上,划两道平行线作为河界,两名运动员将一条长约10多米的带子两头打结,从各自裆间穿过,经过腹部套在脖子上,背对背站在河界两边。裁判员一声令下,两人即模仿大象姿势,两手与脚尖着地,以脚、腿、腰、肩、颈力拖动带子竭力向前爬。把系在带子中间的红布标志拉过自己的河界者为胜。 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蒙古草原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体现蒙古族人民刚烈性格、顽强拼搏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等优秀品质的较为典型的代表性体育项目。为了把这个民族传统项目推向全国,有关部门对竞赛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实验,现在已正式确定了蒙古式摔跤的比赛规则,并先后在呼和浩特等地举办过5次全国蒙古式摔跤邀请赛。1990年在呼和浩特举行了首届国际大型“那达幕”大会,使蒙古式摔跤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被世界所关注。
绕山林活动是白族民间大型的体育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据杨琼《滇中琐记》中的记载:“清代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年春季下浣,男女聚集,殆千万人,十百名为群。男子犹如执巾乘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现代的绕山林活动,破除了迷信,崇尚科学,特别是年轻人,在绕山林活动中寻情游乐,不计较赛跑、打霸王鞭、金钱鼓、游泳、划船、赛马等活动的名次和奖励,主要是投身于大自然中,享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运动的情趣和欢乐。
❹ 蒙古族传统民族聚会项目除摔跤·射箭·舞蹈外,还有
还有套马、马术、赛骆驼、布木格、沙塔拉(蒙古象棋)、打布鲁、和围鹿棋等。
1、布木格
布木格,蒙古语指“球”,又称踢行头或踢熊头,很可能是狩猎生产时期的一种游艺方式。将猪、鹿、羊之类的动物膀胱充足气,气口结死,外面缝上羊皮套,成为一个轻便的球,类似现代的足球、排球之类,然后踢着玩。
❺ 民族体育运动有哪些
一、赛马。是许多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多有开展,尤其在内蒙古深受人们喜爱。蒙古族自古就被称为“马背民族”,他们传统项目有速度赛马、走马、马上技巧等。
二、搏克。搏克是具有千年历史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民间基础深厚,与赛马、射箭一同被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现代已有女子项目。搏克的典型特点是不分级别,一跤定胜负,只要一方膝部以上触地即结束比赛,比赛时身着“卓德格”等民族传统服装。
三、射箭。许多民族都喜爱射箭运动,蒙古民族更是男女老少人人喜爱,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比赛时射手身穿民族服装,弯弓射箭;观众随着比赛的进程,时而凝神屏气,时而欢呼雀跃。蒙古族传统射箭分为静射和骑射两种,使用弓箭渐从竹木弓、钢弓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弓箭,
四、蒙古象棋比赛。蒙古象棋蒙语称“喜塔尔”,棋具和规则与国际象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棋子形貌和称谓上,又具有民族特点,如称“王”为“诺颜”(王爷),无“象”而有“骆驼”;着法中也有一些与国际象棋不相同的地方。
五、布鲁。布鲁是源于狩猎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所用器材“布鲁”,长约50厘米,宽约6厘米,厚1.5厘米,重约375克,头部弯曲。布鲁比赛分为投准和掷远两项。
六、抢枢。也称“枢体能”,鄂温克族传统体育项目。“枢”即木轮车轱辘的销子。比赛时双方各上场7人。
七、波列。也称“波依阔”,达斡尔语,汉意为曲棍球。达斡尔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曲棍球运动相似。
八、毽球比赛。毽球由民间的踢毽子发展而来,全国各地开展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用毽球由毽毛、毽垫等构成,毽毛为四支自色或彩色鹅翎成十字形插在毽垫内,球高13—15厘米,毽垫直径3.80—4厘米,重量为13—15克。比赛时双方各上场三人。
九、秋千比赛。是在朝鲜族秋千活动的基础上规范、提高后形成的一个项目。分为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每一项又分单人和双人两项。朝鲜族妇女在秋千比赛中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英姿飒爽,胆气过人,充分展现了朝鲜族人民勇敢、乐观的民族性格。
十、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形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比赛方式,主要有刀术、棍术、鞭术、拳术、剑术等。
十一、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民族形式的摔跤运动,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健身活动和锻炼方法。运动员身着棉布织成的褡裢,以舳J对方为胜,比赛激烈,对抗性强。常用技术之一为抱腿。
十二、射弩。射弩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比较普遍。它是用弓弩依靠机械力量来发射箭矢的一种运动。有立姿、跪姿两种。
十三、寸甲加一一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两人将一条长约4米的长绳或布带套在脖子上,互相背对,使绳或布带由腹部穿过,手脚并用向前爬,以将绳子中间的标志拉过河界为胜。
❻ 火把节、吃新节、娅拜节、那达慕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1、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期间举行,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火把节以彝族和白族最为隆重。
2、吃新节是仡佬族的节日
吃新节又叫尝新节,是仡佬族最古老、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七月(逢“龙”或遇“狗”)这一天举行。
3、娅拜节是壮族的节日
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娅拜节,祭拜的就是这位具有传奇色彩、不屈不挠的的女英雄娅拜。
4、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在蒙古语中是开展游艺活动集会的意思,一般在夏、秋季节举行。每逢盛会,数以万计的牧民,场面壮观,气氛欢腾。
❼ 民族传统运动有哪些呢
民族传统运动是人类体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明的体现,也是一种具有传统颜色的文明。它不仅是人类体育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包括赛马、射箭和划龙舟等等。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传统。
赛马
是最古老的运动之一,方式自古以来改变很大,但基本原则是竞赛速度。赛马是世界主流赛事之一,这种类型的赛事会呈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开展赛马的国家。一般,赛事的间隔是1000米到2400米,但也会有更长或更短的赛事。
❽ 老鹰捉小鸡是哪个民族的游戏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老鹰吃仙鹤”游戏和老鹰捉小鸡类似。“老鹰吃仙鹤” 玩老鹰捉小鸡的成人由一个扮老鹰,一人扮母仙鹤,余者为小鹤。老鹰捉仙鹤时,众仙鹤围绕母仙鹤转,受其保护,此游戏气氛活跃紧张,生动有趣。
老鹞叼小鸡是满族儿童喜爱的一种游戏。参加游戏的儿童,一人扮作“老鹞子”,一人扮作老抱子(母鸡),其余的排成一队,扯着后衣襟躲在老抱子后面。老鹞子左右扑捉老抱子保护的小鸡,一边玩,一边互相问答。老鹞子每抓到一个小鸡,便让其背着走一段,然后“吃掉”。依次抓扑,直至叼完为止。
此外还有山东民间的马虎叼羊,青海土族的抓羊,广西民间的狼吃小羊,台湾民间的围虎陷和流行于山东成武一带的杀羊羔等。
❾ 第9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有多少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俗称高腿马或截竹为马,故又称竹马。高脚竞速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踏蹬,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
高脚竞速所用场地为标准田径场。高脚杆为竹、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40厘米处加制踏蹬,踏蹬高度的丈量从杆底至杆支点的上沿。
摔跤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开展广泛,深受各民族喜爱。每逢年,节及重大喜庆日都要举行摔跤比赛。民族运动会设置五种民族式摔跤项目: 博克(蒙古族式摔跤)比赛设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采用三人轮褰制.个人赛为单淘汰制。运动员均不分体重级别,俩人相遇以跤定胜负。胜负的标准: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 运动员一般穿着有金属铆钉镶边皮制的“卓得戈”(跤衣),“班泽勒”(跤裤),“策日布格”(彩带),“淘术”(套裤),“果特勒”(蒙古靴或马靴)和“布苏勒”(皮制腰带)。 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比赛方法是: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在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以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肩胛骨着地,侧身着地或臀着地)为胜。比赛不分年龄,按体重分为52公斤,57公斤,62公斤,74公斤,90公斤五个级别。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格(彝族式摔跤)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腰,腿,脚(勾,掰,翘,挑)等技术动作应用,将对方摔倒为胜。赛前一天称量体重,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标准同前)。比赛采用三跤两胜制。 北嘎(藏族式摔跤)双方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禁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髋,头,体侧,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比赛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标准同前)。 绊跤绊跤是满族,回族式摔跤。运动员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标准同前)。两人身着摔跤衣,在10*10米的比赛场地上互摔,以巴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1分,2分或3分,每场比赛三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以三回合中得分多者为胜。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而一方已经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
陀螺
陀螺在佤、瑶、壮等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已久,玩法多样,陀螺形式各异,晶大的可达4、5斤重。 陀螺足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按守、攻循序进行且互换守、攻的比赛运动。双方遵照规则,从守方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触击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问更长。比赛只记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按胜队。
武术
武术,这个被国际上称之为“功夫”的民族体育运动,是由踢、打、摔、拿、击、剌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的民族风格。其特点一是“击”,二是“舞”。“击”就是“技击”,即从徒手搏斗的拳术发展为搏击敌人的武艺,在民间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舞”就是“武舞”,即现在流行的套路形式。它与“技击”的搏击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因此深受各族人民善爱,且各民族均有自己独特风格和套路。主要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个类型。武术项目在历届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
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 比赛在长28米、宽15米的场地上进行(场地分水区、封锁区、得分区),每队上场6人。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 比赛时,水区内双方各有3名运动员负责进攻或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目的是向站在本队得分区内的持抄网队员投球得分。封锁区内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对方队员,用封、挡、夹、按等动作,阻挡进攻队员向网内投球。每队有1名持抄网队员在得分区活动,用拍网试图抄(采)中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队。 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球胆,表面应为珍珠(白)色。球的圆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为蛤蚌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抄网兜口为圆形,兜口内径25厘米。 珍珠球这一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多姿多彩。场上攻守往复,银球穿梭飞舞,4只蛤蚌急张忽合,一对抄网频频有所斩获——其紧张激烈、精彩绝妙,令人目不暇接。珍珠球-------民族体育之珠,将体育运动之矫健与生活劳动之优美,两者紧密融汇在一起了。
秋千
秋千比赛只限女子参加。历届运动会设个人高度和触钤,双人高度和触铃及团体赛五个项目。高度比赛是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成绩。触铃比赛则是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 比赛场地为20水x8米的长方形平坦地丽。秋千架高12米,起荡台(供运动员试荡开始时脚踏用)高1.3米。 高度比赛,单人或双人比赛均有6次试荡机会。铃杆的起荡高度均为6米。极限高度:双人10.5米,单人10米。 触铃比赛,铃杆高度:单人6.2米,双人7米。单人或双人触铃比赛均由一次试荡机会,时间10分钟。
抢花炮
花炮是壮族、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民族特色。比赛在长60米、宽50米的场地上进行,双方各出场8名运动员;在场上激烈争抢花炮。 花炮的发射方法,历来沿用火药发射法:在场地中央发炮铁筒内装填火药点燃引爆,以其冲击力吧火炮(铁环)送入空中。但是,在群众聚集的场合明火点燃火药的危险作法,在现代社会被许多地区和城市禁止,火药发射的不安全因素成为影响该项目发展的障碍。 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以加强竞赛安全、避免人身伤害事故,提高竞赛质量为目的,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研制了科学、安全的电动发炮器:以电机旋转为动力带动花炮高速飞旋,其发炮方向、角度均可调节;并保持了原始方法发炮、声音、炮烟三者齐出的民族项目特色。经过本届运动会的技术改革,古老项目焕发青春。 花炮比赛全场共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比赛开始,抢得花炮一方快速向对方炮台区跑进,可用传递、掩护、假动作等战术多人配合组织进攻。另一方可以拦截、阻挡、追赶、搂抱(合理部位)等方法,抢到花炮或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当持花炮运动员越过端线进入对方炮台区,把花炮投入蓝内即为得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的队为胜队。
独竹漂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 “独竹漂”是指运动员脚踏漂流在水面上的单棵楠竹,依靠小竹竿划动实现水上漂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手表演时赤着脚选择的竹子大头直径约20厘米,无扭曲,手执一根细竹竿为“桨”,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标准化器材竹漂由3节总长7米、0.16米直径的玻璃钢圆管组合而成,它具有比天然竹子浮力大、速度快、不变形、可拆解、运输方便的优点;划竿为直径0.04米,2节总长4.5米的玻璃钢圆管组成。
押加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一项在藏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的体育运动。比赛时运动员背对背将以绳圈通过胯下套在脖子上,可双手着地,将对方拉过中线为胜。本项比赛只限男子参加,按体重分别比赛。
木球
木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 比赛在长40米、宽25米的场地上进行。每队上场队员5人,手握击球板,运用传、接、运、抢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 全场比赛时间40分钟,每半场时间为2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 木球比赛近似曲棍球和冰球。运动员持击球板快速奔跑、传接配合,被击出的球快速飞出,瞬间入门得分。木球竞赛显示个人高超技巧与集体配合默契,深受回族青少年喜爱。 木球的形为长圆柱体,球体长9厘米。击球板的竹、木或非金属合成材料制成,全长70厘米,由板柄和板头两部分组成。球门宽2.00米,高0.8米,球门后装球网。
毽球
毽球运动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由手毽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 毽球比赛将于2011年9月10日至19日在贵阳市举行。比赛场地长11.88米,宽6.1米,中间以球网相隔。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2个组别,比赛双方各派三名选手出场。其技法以踢、触为主,可用头、脚及身体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触球。毽球打法类似于藤球、排球。 竞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分组循环赛;第二阶段由各组优胜名次共8个队,抽签排定位次,采用淘汰赛及增加附加赛决出第1至第8名。第一阶段分组循环赛根据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毽球比赛成绩设种子队,第二阶段淘汰赛根据分组循环赛成绩设种子队。各项目参赛队7个以下(含7个),则采用循环赛决出名次。执行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审定的《毽球竞赛规则》。 毽球是用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翎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内、与下部毽垫连结而成。比赛用球由大会统一提供。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得分方必须是发球方(第三局采取每球得分制),以先得15分者为胜一局。
射弩
说起奥运会项目射击、射箭,人们肯定不会陌生,不过说起射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12月4日上午,趁着2010年全国射弩裁判员培训班开班之际,记者跟着60位前来接受培训的裁判员一起,听担任2010年全国射弩邀请赛总裁判长的李建云讲述射弩运动的“前世今生”。 “民族弩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楚国,又被称为土弩,当时的人民用它作谋生、狩猎的工具。因为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准度较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可以用来打猎和射鱼,也可作防身的武器,后期甚至广泛用于军队征战。”李建云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迅速发展,射弩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深受少数民族喜爱。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这是射弩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在198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 “土弩是用木头和竹竿手工制作而成,没有添加任何金属物品,目前只有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射弩选手还在使用这种土弩。随着射弩运动的发展,射弩比赛中出现了用金属制成的弩,也就是现在的民族标准弩。”李建云说,以前由于比赛规则的滞后,民族弩和民族标准弩的选手是混在一起比赛的,为了使比赛更加公平合理,到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将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分为两个组,分别竞赛。
马术
马术是我国众多民族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尤为盛行。1986年,在新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马术首次被列为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由于各地民族习惯不同,赛马项目与形式也各有千秋。历届运动会马术项目设有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五个项目的比赛。
龙舟
龙舟竞赛规则规定,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龙舟比赛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最多的项目之一,比赛时,锣鼓喧天,舟行如飞,两岸观众助威加油,气氛热烈,充满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龙舟是一项在各民族中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壮、苗、傣、白、土家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均有在节日赛龙舟的风俗。1991年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蹴球
蹴球是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的一个体育项目,它来源于清代的踢石球,经过十几年来不断的表演、比赛,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则,进入了在群众中推广普及的阶段。蹴球比赛是在一块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进行,分两队进行比赛,每队两名运动员。古代踢石球是用石头琢成的健身球,现代用地掷球代替,每队两只球,分蓝红二色。甲队编为1号和3号,乙队编为2号、4号,比赛按1、2、3、4号的顺序轮流蹴球。比赛方法是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凡乙方球击中对方球,根据规则可得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则得4分,先积50分者为胜方,三局两胜。蹴球由于器材简单,场地面积小,可进行单人、双人、团体赛几种形式,竞赛起来既有锻炼身体价值,又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老少皆宜,很受群众欢迎,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一个好项目。 蹴球,原称踢石球,是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蹴鞠所用的运动器材石球,早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发掘中就有实物发现。殷商卜辞中有这么一句话:“庚寅卜,贞,乎品舞,从雨”据有关专家考证,“品”就是蹴鞠的意思。其中“0”表示球,而“品”是人双足象形。这段话是说庚寅占卜,吉,呼跳“蹴鞠舞而得雨。通过这段卜词,说明蹴鞠游戏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到了汉代,蹴鞠游戏更加普及,并且列入兵家,其规则传说为“黄帝所作”,有二十五法。二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就是一名蹴鞠的好手。到了宋代,民间有专事蹴鞠的行会组织叫“圆社”,元代杂曲更有大量关于蹴鞠游戏的描写。到了清代,古代蹴鞠方法已大部分失传,只有在踢石球、夹包、花毽等游戏中还可以看到蹴鞠二十五法中的一些影子。 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关于踢石球在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这样的描写“培铭“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这里写的踢球,就是踢石球。清末《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第六十四图《踢石球》写了踢球之法:二人以石球二个为赌,用些碎砖瓦块铺地,用一球先摆一处,二球离七、八尺远,每人踢两次。踢中为赢,不中便输。关于清代踢石球的方法,笔者曾向爱新觉锣.溥任先生请教。溥任先生系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从小在醇亲王府中生活,他曾看到太监踢石球,所踢的球是老人们为了健身握在手中揉动的以活动筋骨的健身球,踢的方法是先用脚尖踩住球,然后用力向前踹,以击中对方为胜。无论是图画记载,还是老人描述,均是用脚“踹”球,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类似足球运动的踢球。踢石球实际是“踹”球,因此踢石球游戏经过挖掘整理后,在成为正式群众比赛的运动项目时,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为蹴球。 蹴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体育明珠,这个球的挖掘整理成功,是千年古书上记载的蹴鞠以新的面目得到新生,为新形式下的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贡献。
板鞋竞速
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时间多少决定成绩名次。目前正式的比赛项目包括:男女60米,男女100米和男女2×100米混合接力五个项目。板鞋竞速是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首次被列为竞技比赛项目。 板鞋竞速是一项节奏感及强的集体项目,可以培养人很高的灵活性和协调配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