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体育游戏
‘壹’ 谁知道少数民族的体育游戏,最好带规则的
叼羊
叼羊是哈萨克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叼羊活动对抗性强,争夺激烈,参加叼羊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可以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比赛分两队。比赛开始,主持人首先祈祷。参加者向主持人祝福,而后将主持人献上的一只两岁左右的白色小羊宰杀,割去头和蹄,扎紧食道,放置于开阔的草坪上。宣布比赛开始后,参赛者蜂拥而上,马快的抢先一步将羊俯身拾起,夹在蹬下或驮着,慌不择路地奔跑。其他骑手不甘示弱,紧追不舍,飞马上前争夺,夺得难解难分。有时会有数百骑围作一团,左拥右挤。在比赛中,经反复多次较量,小羊数易其主。最后,得胜者在鸣金声中怀抱战利品,在坐骑的长嘶声中和观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冲出赛场。之后,得胜者当场将羊烤熟,邀众骑手共享,将此肉称为幸福肉。获胜的小伙子一般都会成为漂亮姑娘的示爱对象。这是除了羊肉之外的另外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奖赏。■
草墩象棋
更有意思的一种原生态体育是草墩象棋大赛,这种运动在云南较为流行,经常会在民族运动会上看到,比赛是用白布画的线,用草墩做的棋子,在20多米见方的场地上,两位象棋高手展开对弈,动脑的同时还要身体力行亲自搬动棋子。一盘棋下来,两位高手颇有些华山论剑的感觉,不仅耗费了脑力,体力也经受了考验。据说这是最原始的象棋比赛,在锻炼脑力的时候体力也一起得到了锻炼。不过让人好奇的是,当棋手都在忙碌着如何搬动笨重的旗子时,脑子里还有没有运筹帷幄的空间了?不管怎样,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快乐。■
跳火绳
跳火绳是大凉山彝族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游戏之一。跳火绳的场面极为壮观,火绳有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比赛的距离没有严格要求的规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间。
火绳用1根长约3米左右的藤条拧成,在藤条的中段绑上浇有菜油、松油、煤油或香油的布条和棉纱后点燃。在场内两端画上起跑与终点线,比赛者站在起跑线后,手执燃烧的火绳,待号令一发,便双手紧握火绳的两头,像单人跳绳一样,摇荡火绳,直线跳跃着前进,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持火绳跑步和走跑都判为犯规,不计比赛成绩。■
滑溜索
很多体育项目源自古老祖先的生存技能,比如独龙人的溜滑比赛。
在先民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采集虽然是最原始简单的生产方式,却需要高超的运动技能。爬树、爬竿、爬绳、攀岩等,是原始先民在最初的采集生产活动中锻炼出的劳动技能。为了掌握这些生存技能,独龙族人从小就必须训练。如今虽然生活环境改善很多,但是为了保持这种生存技能,成年人也常带孩童练习滑溜索,攀悬崖,帮助他们掌握要领,提高身心素质。
如今,滑溜索就逐步发展成了比赛。这样的比赛,最初的目的只是考核人的生存技能,逐渐地比赛加进了技巧性、审美性。人们在过溜索时不是为了运载货物过江,而是比谁的姿势优美,比谁的技艺惊险动人;在攀藤比赛时,目的也不是能采到燕窝、果实,而是为了比赛谁爬得又高又快,能够技压群雄,获得心上人的青睐等。■
磨秋
不过更多的原生态体育以休闲快乐为主——磨秋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得荡秋千,荡秋千是满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在满族聚居的村落和堡子里,农闲时节将秋千架竖在打谷场上,或拴两条绳子在老榆树枝上,上系木板,秋千就架好了。年轻人常常举行荡秋千比赛,以荡的高低论胜负。哈尼族在过苦扎扎节时必定要玩磨秋。过节的后三天是打秋的日子,不能下地劳动。人们自动地组成一支支串寨队伍,参加各村的撵磨秋活动。每到一个秋场,便要进行比赛,以争高低。除此之外,荡秋千如今也是很多学校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贰’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运动项目有哪些
蒙古族搏克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锡林郭勒盟为中心分布于整个内蒙古地区,以乌珠穆沁搏克比赛风格为主,也有鄂尔多斯式搏克、阿拉善地区沙力搏尔式搏克等搏克种类。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历史悠久。达斡尔族把曲棍球运动称作“贝阔”,旧式的球棍是选择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的柞木削制而成。球称之为“波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木球用杏树根、柞树根削磨成圆形。毛球用动物毛团制而成。火球用桦树上长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以使点燃。比赛场地一般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没有统一规定,两端各设一个球门,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蒙古语称作“喜塔尔”或“沙特拉”。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就流传于蒙古族民间。
鄂温克“抢枢”
“抢枢”亦称“枢体能”,是鄂温克民族同自然界搏击中流传下来的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游戏项目。
沙力搏尔摔跤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盟。
阿木尔巴伊斯呼朗(蒙古康乐牌)
“阿木尔巴伊斯呼朗”汉意为康乐牌,是一种古老的牌类游戏,流行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一带,其中涉及了一些佛教方面的内容,所以,解放前都是上层人物玩耍,很少流行到普通百姓当中。
冰上阿日嘎
冰上阿日嘎,是蒙古族传统的冰上体育运动,流传于阿鲁科尔沁旗一带。“阿日嘎”是特指经过加工修理的牛踝骨。制作时把凸凹两面削平,在凹面打个洞,灌进铅水以增加重量。在冰上游戏时,凸面向上抓阿日嘎,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弹向远处,当作目标阿日嘎。另一阿日嘎,瞄准目标阿日嘎捻弹过去,击中者为胜。此游戏两个人就可进行,人多时场面会更加热烈。冰上阿日嘎,是在游牧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场地、玩具和比赛规则,都富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特色。
蒙古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传统棋牌游戏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弈双方各执“鹿棋”和“狗棋”。鹿棋是以牛羊髌骨做成,狗棋可以由铜钱和小石子、小木棒代替。在对弈前,先摆棋盘,鹿摆在两个山口,狗摆在棋盘内成四角的八个点上,剩余的十六个子备用。下棋的规则是:鹿可以在整个棋盘内走,而狗只能在大正方形区域和两个山区内活动。鹿先走,如跳过一只狗,狗就算被吃掉。隔两只则不能吃,每走一次,狗可以加一棋子,执狗的一方努力使两狗相连,阻止鹿吃狗。如果最后两只鹿的位置在棋盘中心或山口上,鹿就处于自由的位置,则鹿胜狗负。反之,鹿被狗围到死角里,没有左右移动的余地时,则狗胜鹿负。
‘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
1、角抵
击鞠(也就是现代的马球)亦称打毬或击毬,唐代较为盛行。游戏者必须乘坐于马上击球,击鞠所用的球有拳头大小,球体的中间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种质地轻巧且柔韧的木材,球的外面还雕有精致花纹。
‘肆’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开了盛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来自全国各民族的397名优秀选手,进行了483项次表演。32年来,体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和发展了那些对增进身心健康有价值的项目。
一、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
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
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的摔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摔跤。结婚那天,新郎邀请几位好朋友,把新娘从别的山寨背回来。背亲的小伙子必须会摔跤。这支队伍到新娘家吃罢便宴,就与女方摔跤手进行摔跤对抗赛。
直到双方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出两名摔跤手表演 1场,方可结束。这种比赛不用裁判员,1对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胜,以表示亲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节,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两人交锋,败者自动退场,胜者直到没有人与他较量,方能称为“大力士”,并获奖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一名好射手,谁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
景颇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挂在树上,小伙子争先恐后地用箭射,靶子是一个布包,里边藏着象征吉祥和爱情的礼物。弩弓是狩猎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弩都是自己制作的。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十、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花炮用铁筒制成,里面装火药和一个铁环,环上缠有彩色的线绳。比赛场是直径超过 100米的圆形场地。花炮放在场地中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成甲、乙组,站在场地的边缘,每组人数相等,一般10~30人。
比赛时,一个勇敢的青年在音乐伴奏下点燃花炮。随着一声巨响,彩色铁环被抛向空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开始慢慢下落。
这时,伫立在赛场边缘的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向铁环的落处跑去,在各自的同组组员掩护下抢夺铁环,并突破对方的堵截,以冲刺的速度把铁环送到大会主席台上。达到目的的组为胜。
‘伍’ 蒙古族的体育运动都有哪些
在蒙古族的体育活动中,代表性的传统项目主要有射箭、摔跤、布木格、赛马、马术、套马、赛骆驼、打布鲁、沙塔拉棋等。
‘陆’ 民间体育游戏有哪些及玩法
一、民间体育游戏:斗百草、放风筝、骑竹马、荡秋千、捉迷藏、斗蟋蟀,还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赛龙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二、游戏特点:
1、随意性。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角度来说,民间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但又具有随意性。一些游戏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叶子,就可以开始游戏,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图形玩“走子”游戏。
2、趣味性。民间游戏能够代代流传是因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例如,跳皮筋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可以从一根到两根、三根。再如摔烟纸盒,其中好看的图案、扇的动作和纸盒摔在地上发出的声音都给幼儿带来了乐趣。
三、个别玩法
1、脚尖脚跟脚尖踢
双手叉腰,边念边跳。“脚尖”(右脚尖朝后点地),“脚跟”(右脚尖朝前点地),“脚尖踢”(将右脚尖朝左前方点地,接着向右前方踢)。第二遍换左脚,依次反复进行。
2、滚铁环
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可以在场地宽阔的地方玩。比一比谁滚的时间最长谁就赢了。
3、地雷爆炸
游戏前先用猜拳决出一个为追逐者,其余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个人就算胜利。逃跑者保护自己的办法就是,快被捉住时,可以立即蹲下说“地雷”:追逐者就必须停止追他,另找目标追逐。
而“地雷”只能远地不动地蹲着,等其他人来拍一下,并喊“爆炸”,才被解救,继续做逃跑者。被捉住者为第二轮游戏的追逐者。
4、舞龙灯
利用稻草、竹筒或雪碧瓶制一个象征性的“龙头”,再制出“龙身”(稻草“龙身”用稻草扎成大约20厘米长的草扎若干个,中间穿上一根绳子,若给小班玩可不穿绳),用小竹竿或木棍插进“龙头”、“龙身”,让举着舞,可以两条“龙”嬉戏,乐在其中。
5、跑框
游戏的分为两组,一组为守框者,一组为跑框者。守框者依图站好位置,集中注意力守侯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阻拦跑框者闯入自己的管辖区内,跑框者必须乘其不备,灵活躲闪才能闯框,若被守框者触及,则算输。跑框者必须闯过所有的关才算胜利。
‘柒’ 什么是民间体育游戏
什么是民间体育游戏?人民群众参与民间体育游戏是发展人民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人民机体的协调发展,提高运动能力;激发人民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
案例1:“顶瓮竞走”是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参加者均为女子。比赛时,参加者头顶一盛有10公斤水的瓦瓮,快步疾走,赛程为100—200米。疾走时瓦瓮不能倒,水不能溅出,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如果要把顶瓮竞走作为课程内容,我把它改造为:参加者男女学生均可;把瓦瓮换成书包;赛程改造成50米-100米。(可根据学生年龄确定距离)这样能充分利用教具——书包,此项目较适合低年级学生活动,操作起来既简单又安全。
案例2:“打雪仗”是我国北方少年儿童的民间体育活动。打雪仗是在雪地里用捏成团的雪球,互相扔打。为了打中对方或避开追打,须做奔跑、跳跃、投掷、躲闪等动作,达到增强体能,培养意志和抗寒能力的目的。根据人数分成相等的若干队,以雪球击中对方的次数多少定胜负。因南方没有下雪,我在进行此项教学时,把“雪球”改造成轻便、不伤人的小球如:纸团球、毛线球、海绵球等,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这样通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投掷技能技巧,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案例3:“抢花帽”是乌孜别克族民间体育活动。参加者人数不限,分两队排队报数,每个人记住自己的号数,然后两队围成一个圆圈坐在地上,圆心放一小花帽,选一人站在圈外喊号。喊号后,两队同号者一起跑向圆心抢花帽,其余的人拍手唱歌。抢到花帽者沿圆圈快速奔跑,未抢到者在后面紧追。如果在唱歌结束前,追上了,就将花帽拿过来扣在被夺者的头上,夺帽者得1分;如果在唱歌结束后还追不上,则抢到花帽者得2分。然后各回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循环反复进行,最后以得分多的队为胜。此项体育活动,深受少年儿童欢迎,不需要改造。
我认为通过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展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既可以展现不同民族的个性风貌,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土体育文化”,参与民间体育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进而可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精神。开发和利用这些项目,既具特色,又具有独创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将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引入课堂,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始终以运动水平为中心,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运动竞技性的教学与管理。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班级以运动竞赛成绩论高低,学校以运动会成绩为标准,这种思想体系和观念在学校体育界沿袭了几十年,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成一滩死水,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在加上不时见诸报端的体育课学生伤亡事故,个别领导就一直念“紧箍咒”——时刻绷紧教师“安全”这根筋,于是乎,学校教师就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学校单双杠、肋木、天梯等器材成了摆设、有的学校干脆把他们拆掉,随之,山羊、跳箱也从操场上消失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之一,但现实教学中内容的缺乏和内容选取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已成为新课程开发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瓶颈。很多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好的`基础,活动方式多样,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展开,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很适合目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
再而,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时代,生活的环境、条件,虽然不同了,但是孩子喜欢快乐,蹦蹦跳跳的天性没有改变,游戏仍然是他们所热衷的。因而,民族民间游戏仍旧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手段,如果我们仍然能够怀旧,推崇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游戏,让今天的独生子女能够喜欢和接受民间体育游戏,不愧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民间体育游戏结合着竞争游戏与吃苦耐劳的内容,对孩子的身心理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非常有利孩子们健康成长。
饶有情趣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使体育课更富有生机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嬉戏娱乐、竞赛为主并结合节庆习俗,构成了一种寓意深刻的、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受儿童少年喜欢的滚铁环、跳皮筋、踢键子、拔河、抽陀螺、跳竹竿舞、少年拳等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认识和适应社会的极好途径之一。
案例四:轻松愉快的“ 滚铁环”运动,它是满族的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不受场地、器材及人数的限制,易于开展。铁环的玩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它的特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开发其多种玩法,如丢回缩圈、滚铁环接力、丢圈套物、铁环操等。开展此项目活动,游戏性和竞争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等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均有良好的效果。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爱上生动活泼的体育课。体育课大大地活跃了校园的体育气氛,每到课余活动时间,校园里就热闹起来,大小操场,集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井井有条地展开,过去那种有同学偷偷溜回教室看书、躲藏在厕所里歇息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不少同学表示,他们每周都在盼望体育课早点到来,可是每次上课时,总感觉到时间太短了,不能尽兴。在同学们看来,生动有趣的体育课已真正从过去的“要我上”变成了“我要上”。
‘捌’ 民间游戏有哪些
民间游戏:
1、老鹰捉小鸡
老鹰捉小鸡,俗称“黄鹞吃鸡”,又叫“黄鼠狼吃鸡”,是一种多人参加的益智娱乐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空间的室内进行。这种游戏,对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练习,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游戏需要至少三个人,一人当母鸡,一人当老鹰,其余的当小鸡。小鸡依次在母鸡后牵着衣襟排成一队,老鹰站在母鸡对面,做捉小鸡姿势。游戏开始时,老鹰叫着做赶鸡运作。母鸡身后的小鸡做惊恐状,母鸡极力保护身后的小鸡。老鹰再叫着转着圈去捉小鸡,众小鸡则在母鸡身后左躲右闪。
‘玖’ 民间体育游戏有哪些
民间体育游戏:斗百草、放风筝、骑竹马、荡秋千、捉迷藏、斗蟋蟀,还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赛龙舟、摔跤、下土棋等等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 有些游戏项目在发展中逐渐完备,最后形成了竞技项目或杂技艺术。生动有趣,没有功利色彩的民间游戏和竞技活动,每个炎黄子孙都会感到亲切。这种亲切感总是与朗朗的笑声和浓浓的乡情融在一起。
(9)民族地区体育游戏扩展阅读:
游戏特点:
1、随意性。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角度来说,民间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但又具有随意性。一些游戏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叶子,就可以开始游戏,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图形玩“走子”游戏。
2、趣味性。民间游戏能够代代流传是因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例如,跳皮筋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可以从一根到两根、三根。再如摔烟纸盒,其中好看的图案、扇的动作和纸盒摔在地上发出的声音都给幼儿带来了乐趣。
参考资料:民间游戏-网络
‘拾’ 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有珍珠球、花炮、木球、毽球、龙舟、射弩、押加、民族马术等等这几种。1、珍珠球
珍珠球来源生产劳动-采珍珠,是中国满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为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
2、花炮
花炮也叫“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3、木球
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打篮子”“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
4、毽球
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手毽演变而来,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
5、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6、射弩
射弩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7、押加
又称“大象拔河”和“藏式拔河”,在西藏已有百年的历史。
8、民族马术
也叫做“骑术”,中国最早发明骑术的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驾驭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