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提高幼儿哪些能力
㈠ 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农村幼儿园幼儿发展
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研究幼儿游戏是幼教工作者一项首要和必不可少的任务。当今社会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子女购买各种高档玩具:声控、电控、电子等技术玩具,在这种电子游戏的世界里,幼儿虽然获得了广泛的信息,但更多的是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效应:1.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受到限制。2.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3.缺少了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4、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在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小游戏 ,这些游戏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广泛的地区性和独特的民族性。我认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尤其是我们农村幼儿园大有用武之地。
一是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民间游戏多可以促进幼儿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等大肌肉动作。“跳绳”、“跳皮筋”、“跳格”等游戏都可以发展跑、跳、投、躲闪等动作,可增强幼儿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例如:奔跑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脉搏输出量增加,促进幼儿心血管的正常发育。“挑棍”、“抓籽”、 “抓包”、“弹球”、“跳格子”、“背月亮” 等是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使幼儿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翻绳”、“夹沙包”等游戏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
二是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头。”又如游戏“拍大麦”中,“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三是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 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 在民间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它是增强幼儿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
㈡ 幼儿园民间游戏对健康起到什么作用
长期进行民间游戏可使幼儿耐力以及抵抗力得到加强。民间游戏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管是音乐,体育,还是美术类型的游戏, 基本上都离不开一些基本运动如:跑、跳等,而这些运动又是人们进行身体锻炼所必不可少的,它及适应幼儿好动的特点,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也是强化身体 机能的过程。如“抓尾巴”,要求动作敏捷,反应灵活,不仅能训练幼儿的奔跑能力而且能锻炼幼儿的躲闪能力,而且。“跳房子”能训练幼儿全身运动,有双脚跳,单脚跳,跑跳,蹲跳等。在室内则可进行拍皮球,接气球等大肌肉活动的游戏,这些游戏幼儿喜欢,参与性高。因此小朋友不会因为跑两下就喊累,也不 会因为不小心摔到地上而叫疼。更为重要的是,锻炼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使幼儿身体得到锻炼,抵抗力也随之增强不会随便生病。
㈢ 举例说明民间游戏的教育和训练功能
一、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游戏中顺口又好听的的童谣和儿歌是民间游戏的瑰宝,“丢手绢,丢手绢,…快点快点抓住他!”一代代流传,经久不绝。“套脚”游戏中,幼儿边跳边说儿歌“马兰开花二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跳绳”中,幼儿唱着“小鸡、小鸡上高山;小鸡、小鸡请你转个弯;小鸡、小鸡请你摸摸地,小鸡、小鸡跑出去。”增加了游戏的兴趣,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认真观察并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因此,养成了良好的注意品质。民间游戏中好听的儿歌和童谣,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知识。
二、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手指、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
幼儿民间游戏都是在动态下进行的,能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幼儿来说,走、跑、跳、钻等基本的动作尽管都掌握,但要提高精细水平,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收到效果。如果只反复让幼儿机械地做这些动作,则会极大地降低幼儿的兴趣,抑制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练习效果。大部分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幼儿的奔跑、追逐能力及快速反应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跳绳”活动,能锻炼幼儿单、双脚跳及对绳子的反应能力;又如“滚铁环”,不仅玩快滚,慢滚,而且玩转铁环、钻铁环、铁环跳圈,既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又培养了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的乐趣,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翻绳”游戏,训练和促进幼儿手指动作的发展。如在每一次挑的时候,都要掌握好力度、节奏,如果力度太弱,节奏太慢,绳子就会挑不起来滑掉,如果力度太大,节奏太快,绳子转换的就快,容易从手上滑落,从而失去继续玩的机会。发展了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
三、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亲社会行为
民间游戏有较强的娱乐性,在游戏中幼儿开心、快乐、自由、放松,敢于大声说话,大胆的表现,积极的参与,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民间游戏不限定幼儿人数,一般要有两个或更多的幼儿参与游戏,这就为幼儿交往、合作创造了条件,幼儿要参加游戏,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和不当的行为,学会约束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程度,如果幼儿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慢慢地会在游戏中被别的幼儿不喜欢,从而会被淘汰出游戏。幼儿为了能继续参加游戏,只有不断地克服自私、任性、娇惯等弱点,学会和同伴搞好关系,尊重同伴的想法,和同伴共用玩具、分享玩具,尝试理解和原谅同伴不当的行为,逐渐形成协调与分享、理解与宽容等良好品德,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以便能更好地融入游戏。如在“翻绳”、“警察抓小偷”等游戏中,每个幼儿都面临失败的考验,游戏中幼儿得到的快乐,促使幼儿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尝试去尊重游戏规则,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活泼开朗的个性也会慢慢形成;学会在游戏中与同伴主动交往、懂得协商、自觉谦让,约束自己,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同时也发展了幼儿明辨是非,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 因此,民间游戏中幼儿玩的过程也是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的过程。
四、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园、家庭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民间游戏是幼儿园,家庭双向沟通的桥梁。在家庭中,好玩的游戏让家长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代;在家里,家长带着耐心和爱心去和幼儿一起玩民间游戏,家长与幼儿成了平等的参与者,在游戏中自然地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家长与幼儿成了游戏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建立了更加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幼儿园紧紧抓住民间游戏在家庭中可以随机进行的这一特点,适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内容上的优化,使民间游戏活动在家庭真正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这样,家长在民间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和发展才会是有意义的,幼儿所获得的发展才会是有效的。
㈣ 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游戏及其价值
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形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而传统的民间游戏,...
㈤ 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目标
民间游戏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特有的形式,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多样性、趣味性、随机性和娱乐性,它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还能促进孩子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并充分地加以挖掘、开发和利用,让孩子们在民间游戏中愉快地成长,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拉大锯
游戏目标:锻炼幼儿的四肢肌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并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二)城门城门几丈高
游戏目标: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熟悉多种水果的名称。
㈥ 怎样利用农村传统儿童游戏培养农村幼儿的合作能力
一、以民间歌谣为素材,寓教于乐,盟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各类儿歌充满着学习兴趣,儿歌的朗朗上口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民间游戏中的儿歌、童谣是一把开启幼儿说话的“金钥匙”。我们利用民间游戏作为教育内容,寓儿歌于民间游戏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1、从兴趣出发,寓教于乐,在合作中初步开展民间游戏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民间游戏开展过程中,首先,我们选择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幼儿易学好玩的民间游戏歌谣,并利用一日活动各环节开展含儿童歌谣为趣味内容的民间游戏,不断增强幼儿参与民间游戏的兴趣。我们就利用民间游戏的随意性和多样性进行调整,请动作快的孩子自由组织起来玩些“金锁银锁”、“抓沙包”或手指游戏之类较安静的游戏,或请能力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游戏,这样,在吟吟、念念中照顾到了每个孩子的能力,满足了孩子好动的特点,而且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进行发展。
2、在民间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
民间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由于民间游戏的易学和趣味性给能力不同的孩子都能增强自信,如我班的一位小女孩,她平时既不与人交往,也不愿以任何方式来表现自己,就算是我们问她的话都是勉强回答,可是在经过几次“金锁银锁”、“击鼓传花”等游戏后,开始几次还不愿意,可我没有勉强她,经多次游戏的气氛让其感受了游戏的快乐,终于在一次“击鼓传花”游戏中出乎意料地,她唱起孩子们爱唱的《小燕子》,虽然她唱得并不完整,可她终于愿意表现自己了,于是特别表扬了她,看着她开心的笑容,我也感到很欣慰。而且从这以后我发现她的自信心明显增强,而且也更愿意主动和老师亲近、与小朋友交往了,性格明显活泼了许多。
二、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合作精神,体验交往情趣
1、 学会角色分配
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任性、霸道等行为。例如:在玩民间游戏时,有的孩子轮不到这个角色就会不高兴,也有的孩子不肯与别人交换角色。而帮助幼儿协商分配角色,是合作游戏的前提。我在组织幼儿玩民间游戏时,就请幼儿轮流担任角色,培养幼儿轮流扮演角色的意识;其次,引导幼儿学习分配角色,互相商量:“这一次你来做小狗,我来做小鸡好吗?”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接受这样的分配。但也有个别任性的孩子明显不受大家的欢迎。例如:有些孩子总喜欢挑自认为本领大的那些角色,而不愿扮演一些弱小的角色。这类孩子会尝到小朋友都不理会她的滋味,老师只要适时说一句:“要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就应该和小朋友好好商量。”孩子为了玩游戏肯定会和小朋友愉快地玩起来。
2、 遵守规则
规则在合作中具有关键的意义,它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依据。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所以,合作要受到规则的约束。
在平时的游戏中,发现有的孩子不理解规则,有的知道游戏规则确喜欢耍小聪明,不遵守规则。于是,其他幼儿会接二连三地向老师告状,游戏也因此无奈地停下来。
我们利用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将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讲解得生动形象,使孩子易于理解。例如:民间游戏《爆米花》的规则应该是:扮米粒的幼儿当听到最后一个字:“抓”时,才能往圈外跑。我说:“米花熟了,大家都要抓起来吃了,这时你才可以往外逃。”绝大多数孩子理解了这一规则,并能遵守规则,但也有的幼儿,不是不理解,而是故意不遵守规则,还没听到“抓”就逃出去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及时帮助他理解活动的共同目标——玩得愉快,使他体会到由于自己不遵守规则,大家玩得都不高兴。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逐步养成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㈦ 民间游戏的意义
民间游戏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民间游戏所独具的特点,促使幼儿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在游戏中,每个幼儿自然的更换角色,也会自然的产生“领袖”,自然的淘汰“领袖”。因此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在游戏中孩子们情绪高涨,乐而不厌,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2、民间游戏可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
富有情趣的民间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这些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自己解决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同时,在游戏中,每个幼儿自然的更换角色。 因此幼儿必须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参与游戏。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如一大群幼儿手拉手玩“卷炮竹”、“炒盐豆”;用一块小瓦片玩“跳房子”;用四只小米袋玩“拾子”等,这些幼儿特别爱玩的民间游戏都是需要至少两名幼儿参加的,幼儿可以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又如游戏“两人三足”,它是一个合作性的游戏。幼儿必须找一个乐意与之合作的游戏伙伴,并在游戏开始前商议两人应如何行走,先出哪只脚,每步应该迈多大?游戏开始时必须同心协力,动作协调一致,才能顺利完成。这样,幼儿通过默契配合、共同协商、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为现今的独生孩子提供了发展社会性的良好时机。
㈧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1、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摆脱自我中心
自我意识是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是人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角色游戏在促进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当幼儿扮演别人时,由于角色的需要,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这样,比较自然地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与完善。
2、促进了幼儿同伴交往
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幼儿必须首先就游戏主题、游戏内容、游戏情节以及角色分配等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就促进了现实的伙伴交往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幼儿扮演角色还必须进行角色间的交往,学会表达角色的感情和愿望,理解其他角色的意愿与态度并作出反应。
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结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中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角色游戏不仅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也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幼儿游戏的特点:
从游戏与学习活动、劳动活动的区别来看,游戏具有下列特点: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和工作比较,游戏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活动,它更重过程而不重结果。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是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㈨ 民间体育游戏可以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要,选择、改变适宜的民间体育游戏,使其具有新意,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民间体育游戏种类繁多,对幼儿身体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要,收集选编了大量的民间体育游戏。如:锻炼幼儿跳跃能力的“跳皮筋”、“跳竹竿”等游戏;锻炼幼儿快速追跑的“贴大饼”、“背月亮”、“开锁”等游戏;锻炼幼儿投掷能力的“飞镖”、“降落伞”等游戏;锻炼幼儿平衡能力的“梅花桩”、“踩高跷”、“不倒翁”等游戏;还有“抓包”、“弹球”、“滚铁环”、“抽陀螺”等游戏,都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大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我们把这些有些素材收集起来,按照走跑、跳跃、钻爬、平衡等活动类型整理成游戏素材库,按照幼儿年龄层次的需要重新编排,使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随后,我们对收集来的民间体育游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孩子们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适当改变,使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让孩子们在玩的同时得到锻炼,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摇小船”这个游戏,原来只是让两个幼儿单纯地做摇小船动作,而且比较简单、单调。我们在改编的时候为这个游戏配上了简短的儿歌,如:“我去台湾岛”、“月亮船”等儿歌都可以用来配合游戏的开展,这样就给游戏增添 了新的内容。把一个单纯的身体平衡游戏变成多种体能锻炼的游戏,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游戏,富有游戏情节和情趣。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场地和伙伴,边念儿歌边几个人一起合作游戏,其乐融融。又如,我们把家乡江阴近几年的巨大变化编成新的内容,替换了“骑竹马”这个古老的游戏内容,从骑马的动作扩展到开车等动作,景物的变化也变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中山公园、兴国塔、步行街等,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了相关动作,又学到了新的知识,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二、利用孩子身边的废旧材料自制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器具,为幼儿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创造物质条件。
游戏材料是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民间体育游戏器材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陋的,不易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怎样改进这些器材才能激发孩子们活动兴趣呢?我们从孩子们喜欢新奇的、色彩鲜艳的玩具这一特点出发,尽可能让有关的回答器具富有新意。如:“玩铁环”游戏前,我们想办法把黑不溜秋的铁圈、铁棒绕上了彩色的即时贴,一方面使铁环外观漂亮起来,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铁环生锈带给孩子一种不安全感。既安全又美观的铁环刚出现孩子们眼前,孩子们就欢呼起来:“多漂亮的铁环啊!老师,快带我们一起去玩吧。”在玩铁环的过程中,幼儿自主探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黄林峰、孟操、费娜几个幼儿首先学会了让铁环不停地往前滚,其他幼儿也不甘示弱,认认真真地练。慢慢地,好多幼儿都学会了,还玩出了花样。你看,铁棒一会儿套着铁环,一会儿又放开了;铁棒一会儿套在铁环的前面,一会儿又套在铁棒的后面。后来,我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玩替换的一些辅助材料,如:灌满五彩颜料的雪碧瓶,让孩子们尝试叉着铁环在雪碧瓶之间穿梭,练习叉着铁环绕障碍跑;设置有一定宽度的平衡桥,鼓励孩子让铁环从桥上滚过去,练习平衡技能……大家的活动兴趣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起来,他们乐此不疲地玩着,锻炼着,玩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花样。
再如:孩子们喜欢的“骑竹马”游戏,我们把彩色即时贴绕在竹竿上,让竹竿变得漂亮起来,还做了非常形象的马,系在竹竿的一端作为马的头,用布条做成蓬松的马尾巴,系在竹竿的另一头。孩子们一下子就被竹马吸引住了,“老师,快让我们去骑马吧!”哎呀,葛宇浩的马怎么跑不快,罗晨阳在旁边大声喊“葛宇浩,你的马尾巴碰地上了,就跑不快了,快抬高一点。”葛宇浩照着做了,一会儿只听见他大喊:“我的马跑快了。”孟文杰高举着右手,嘴里喊着“驾驾驾”,他的马跑得真快。钱金诚一边骑马以便喊“我骑着马来到江阴步行街啦”……看到孩子们玩得这么欢,我趁机引导幼儿一边骑马一边把孩子们熟悉的中山公园、兴国塔、江阴长江大桥融入游戏之中,让幼儿的兴趣不断持续下去。然后,随着孩子们兴趣的进一步发展,“竹马”渐渐用圈替换成“方向盘”,或者用来跳竹竿舞等,游戏的内容随着孩子们的兴趣不断变化发展。
㈩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想象力
年幼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局限,做出大人或其他角色的游戏可不容易,所以常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比如把抱抱旺仿真玩具狗当成“哇哇”大哭的宝宝、把手里的汤勺当成听诊器。
那些在玩过家家游戏中,想象力越丰富、扮演得越活灵活现的孩子,常常能预测他们未来的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为想象力,常常跟智力是等同的,并且儿童时期的想象力练习也会促进智力的成长。
2、自控力
特定的角色扮演,常常要求孩子需要做出角色特定的行为,所以自控力在这些小细节中便培养了起来。所以爱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他们的控制冲动的能力常常会发展得比较好,没有自控力会玩不下去,别的小朋友也不爱跟“随便来”、不守规矩的孩子玩过家家。
3、领导和协调能力
一群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有不同的角色,谁扮演哪个角色,分别有什么样的台词,分别要站在什么样的位置,需要大家一起协调商量,或有个具备领导力的孩子组织大家一起听从指挥。经常玩过家家的游戏,孩子的领导力和团队意识将获得提高。
4、身体发展
幼儿期是一个人生命起步的萌芽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游戏时让一个发展充满生机和可能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各种室内外游戏活动,促进了身体器官的发育和生长。在游戏中,幼儿与自然环境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充分接触,增强了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5、感官发展
感官知觉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通道。各类游戏,有其是操作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官练习的机会。比如在“找不同”的游戏中,幼儿通过发现两幅图中得不同之处,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幼儿视觉观察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