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昭仪的俸禄每月多少两
‘壹’ 昭仪的份例是每月多少两
350两。
份例分不同等级,据档案记载,皇太后年金二十两、银两千两,皇后年银一千两。少得可怜。
除了现金,还有实物工资,比如皇后每年可得大卷江2匹、妆缎4匹、倭缎4匹等布料,此外还有棉花40斤、里貂皮40张、乌拉貂皮50张等,非常具体。最神奇的是,皇后每日发猪肉16斤、羊肉一盘、小牲口2只,连萝卜、白菜给多少,都有明文规定。
皇后一天能吃这么多东西?其实所有服侍她的人都在吃。清宫御膳房多达百余处,各宫分头开伙,皇后食堂每天配给的食物就这么多,如果不够吃,就算贵为皇后,也只能减少侍从。
皇后:年薪银子1000两,宫女10名。
皇贵妃:年薪银子800两,宫女8名。
贵妃:年薪银子600两,宫女8名。
妃:年薪银子300两,宫女6名。
嫔:年薪银子200两,宫女6名。
贵人:年薪银子100两,宫女4名。
常在:年薪银子50两,宫女3名。
答应:年薪银子50两,宫女1名。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贰’ 古代后妃月俸是多少,注意是月俸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月俸似乎是以粮食、布匹、马匹发放为主的。
“石”约100公斤,是当时的米价基准。不同时代价格不同。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
有个文档 是网友自己推算的
http://www.docin.com/p-267206055.html
这个文档推算出 1两白银约等于一石米
下面我自己给您推算一下,遵循的是这个原则:
【通过楼主自己写的后妃的品级与官员等级的转换,我们可以推算出嫔妃们的月俸收入】
以东汉为例。
资料文档:http://wenku..com/view/65e08e43336c1eb91a375d91.html
【东汉】开始,俸禄的形式有了改变,统称为石,实际上是发一部分粮食,发一部分现钱
至于月奉,要看品级了,我查一下:
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谷。
中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 比二千石:月俸一百斛谷
千石:月俸九十斛谷。 比千石:月俸八十斛谷。
六百石:月俸七十斛谷。 比六百石:月俸六十斛谷。
四百石:月俸五十斛谷。 比四百石:月俸四十五斛谷
三百石:月俸四十斛谷。 比三百石:月俸三十七斛谷。
二百石:月俸三十斛谷。 比二百石:月俸二十七斛谷。
一百石:月俸十六斛谷。
至于1斛谷就是一石谷,根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
而折多少钱,按照颜注引:“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奉钱月六万,御史大夫奉钱月四万也。”这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官职都是万石级别的,月奉350斛谷=60000钱,御史大夫是中两千石,180斛谷=40000钱
则平均以下大概是1斛谷折200钱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了解
1斛=200钱
1两=1000钱
1百石=16斛谷
1千石=90斛谷
1万石=350斛谷
1石=2市斗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东汉丞相6万石=2100斛谷=420,000钱=420两银子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东汉三公1万石=360斛谷=72,000钱=72两银子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也就是 2千石=180斛谷=36000钱=36两银子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同上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同上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也就是 1千石=90斛谷=18000钱=18两银子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同上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也就是 8百石=72斛谷=14400钱=14两400钱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同上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6百石=70斛谷=14000钱=14两银子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4百石=50斛谷=10000钱=10两银子
五官视三百石。 3百石=40斛谷=8000钱=8两银子
顺常视二百石。 2百石=30斛谷=6000钱=6两银子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1百石=16斛谷=3200钱=3两200钱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1斗=0.5石=0.01百石=0.16斛谷=32钱
有个网友提供资料是:(由于他提供的资料和我算的出入太大,又没有出处 那就仅供娱乐一下咯。)
【后宫月俸表】
皇后(每月5万两,宫女.太监共90人)
侧后(每月4万8千两.宫女.太监共87人)
皇贵妃(每月4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84人)
贵妃 ( 每月4万.宫女.太监共80人)
妃( 每月3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77人)
夫人( 每月3万两.宫女.太监共75人)
贵嫔( 每月2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70人)
嫔( 每月2万两.宫女.太监共65人)
昭仪、昭媛、昭容( 每月1万5千两.宫女.太监共63人)
修仪、修容、修媛 ( 每月1万2千两.宫女.太监共60人)
充仪、充容、充媛( 每月1万两.宫女.太监共57人)
淑仪、淑容、淑媛( 每月8千两.宫女.太监共55人)
贵仪、贵容、贵媛 ( 每月6千两.宫女.太监共48人)
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 每月5千两.宫女.太监共45人)
婉仪、婉媛、婉容、婉华( 每月4千两.宫女.太监共40人)
德仪、德媛、德容、德华( 每月3千两.宫女.太监共37人)
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每月2千5百两.宫女.太监共35人)
贵姬(每月2千两.宫女.太监共32人)
姬(每月1千7百两.宫女.太监共30人)
容华(每月1千5百两.宫女.太监共27人)
婕妤(每月1千1百两.宫女.太监共25人)
贵人(每月1千两.宫女.太监共23人)
常在(每月8百两.宫女.太监共20人)
美人、佳人、良人(每月6百两.宫女.太监共18人)
顺人、才人、淑人(每月5百两.宫女.太监共15人)
小仪、小媛、小娣(每月3百两.宫女.太监共12人)
承徽、承荣(每月2百两.宫女.太监共10人)
宝林(每月1百50两.宫女.太监共8人)
采女(每月1百两.宫女.太监共6人)
选待(每月50两.宫女.太监共5人)
答应(每月30两.宫女.太监共3人)
秀女(每月10两.宫女.太监共2人)
宫女(每月5两.宫女.太监共1人)
其他资料:
《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时“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一斤换算下来258.24克,一石大概为31公斤。郡守两千石实领1440石即44640公斤白米,明代一石曰70.8公斤,故汉代郡守二千石年俸相当于明代630.5石,而明代正四品知府廪禄未折色前为二百八十八石,尚不到汉时封建制度下郡守的一半。各朝代对石的定义不同,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所以宋一石为八十八公斤。又《称谓杂记》:俗民或直以百斤为石,或作担。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资料记载: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古代货币更是种类繁多,同度量衡一样,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叁’ 唐代皇上后宫女人的月银分别是多少
这个还真不好说,没有特定的书籍来细说,我给你找个条例,根据《新唐书·食货志五》记,开元二十四年(736),“一品钱三万一千,二品二万四千,三品万七千,四品万一干五百六十七,五品九千二百,六品五干三百,七品四千一百,八品二干四百七十五,九品千九百一十七。”,这是俸料钱,你要是写小说的话, 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加减一下数量。
这个钱是铜钱,没折算成银两的,唐朝的兑换基本上是1两银子1000铜板,但是那时候你用银子去换铜板的话,会有折扣的,一般是九五或者九二,也就是1两银子920 950,
然后,我不知道你是想问的唐朝哪个时期,但是我列了一个后宫品级表给你看,
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能有31两,(朝廷的一品官82两)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二十四两,(朝廷二品 72两)
婕妤(秩正三品)十七两、(朝廷三品61两)
美人(秩正四品)十五两、(朝廷4品50两)
才人(秩正五品)9两,(朝廷5品43两)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宝林(秩正六品)五两、(朝廷六品29两)
御女(秩正七品)四两、(朝廷七品25两)
采女(秩正八品)二两、(朝廷八品19两)
宝林御女和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不愧是重男轻女啊……)
你不要看现在电视里什么动不动就几十几百几千两,这个数字是很吓人的。
一斗米5铜板,10斗为一石。(大斗一斗为12斤,小斗4斤,你想想现实生活,4斤米22块钱)
就算20块吧,1铜板就是4块钱,你哪怕是个采女都是9700块的俸料钱。
除了俸料钱,每个人还有仆役钱的,那个是多少,臣妾实在是找不到不到。
(俸料钱不是俸禄,俸料钱不是俸禄,俸料钱不是俸禄,重要事情说了三遍!入了品级的俸钱=俸禄(工资)+俸料(吃的用的)+仆役钱)
另外,如果是一般的嬷嬷和宫女的话,还有内廷女官的分级的,她们只有月俸,没有仆役钱的。
其他资料我再找找……
‘肆’ 古代昭仪每月有多少两
不同时期不一样
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等级制度严明。妻妾和朝庭官员一样有等级区分,不同等级拿的俸禄也不一样。西汉初,正妻皇后以下设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东汉皇帝刘秀生性俭朴,妻妾数量有减少,俸禄也减半。正妻为皇后以下设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贵人俸禄就粟十斗而已。
隋唐时期,国富民强帝王妻妾享尽荣华富贵。正妻皇后以下有贵妃、淑妃、贤妃、为三夫人享一品俸禄。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享二品俸禄。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称二十七世妇,婕妤三品,美人、才人为四品,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称八十一御妻,分别享五品、六品、七品俸禄。还有女官负责宫中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