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闭症孩子的认知游戏
㈠ 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应该如何快速提高呢
藏猫猫,孤独症儿童对人或对性命物件的兴趣不大,欠缺与人的眼光触碰,而藏猫猫这类简单的游戏主题活动,在这个时候就找到用处了。
小宝宝在这儿,提前准备一块颜色鲜艳大一点儿的手帕或纯棉毛巾,把抹布搭小孩的头顶。与此同时,要将双眼遮挡住,妈妈问:“宝宝在哪里?”随后忽然把纯棉毛巾拉下来,说:“小宝宝在这儿!”,并且用意外惊喜的目光注视着他。还可以相反,把纯棉毛巾蒙在母亲或父亲的头顶,让小孩看不见成年人的脸和双眼。与此同时召唤宝宝取名字,忽然学会放下纯棉毛巾,传出“喵咪”的响声,与此同时用意外惊喜的目光来寻找孩子。等孩子和妈妈的眼光有短暂性对望的时,一定会对小孩寄于意外惊喜的目光 ,并立即激励。
㈡ 适合自闭症孩子的感统训练游戏推荐
感统训练可以促进大脑功能的改善,对增强自闭症孩子的身体意识、感知觉发展、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为复杂的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一、前庭刺激
(1)连续翻滚
要求:能滚直线,可做到连续。大孩子要翻滚运沙包。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改善身体概念及计划动作的能力。
(2)热狗面包
要求:躺在一个中空的海棉空筒里手、足、头露出连续翻滚。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抑制原始反射,促进计划动作能力。
(3)自摇滚筒
要求:孩子跨坐或趴在滚筒上两脚或两手着地,随意摇摆。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改善姿势机制。
(4)活动房子
要求:小狗趴的姿势在滚筒内,自己左右摇摆。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改善平衡能力。
(5)小汽车
要求:孩子坐在滑板上用脚滑动运送物品。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改善平衡及身体运动能力。
(6)小帆船
要求:趴在滑板上。两腿伸直,用手滑动前进运沙包。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提升姿势张力,改善姿势机制。
(7)悬吊游戏
要求:将一块平板或圆木吊在离地一尺的高度,孩子坐或趴在上面,自己摆荡或旋转。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改善平衡及姿势机制。
(8)直升机
要求:俯趴在滑板上,头脚离开地面,原地转圈,越快越好,下次再反方向。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抑制原始反射,提升肢体运动及两侧协调。
(9)滚筒大战
要求:两个孩子钻入滚筒中撞击后再回原地。
目的:提供触觉及前庭刺激,改善肢体运动能力。
(10)转轮盘
要求:孩子们围成圆圈,中间一个孩子趴在滑板上,老师帮助他自己原地旋转,转到谁谁出来。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抑制迷路张力反射。
二、触觉训练
(1)压马路
要求:让孩子俯卧或俯卧在垫子上,用大龙球在其身上滚过。
目的:提供触觉刺激,有抑制神经兴奋程度的作用。
(2)泥画
要求:将颜料和入面粉、沙子、糨糊、黏土,让孩子用手或脚搅拌、涂抹、雕塑。
目的:提供触觉刺激,减低身体对触觉的敏感。
(3)寿司卷
要求:让孩子躺在毛毯的另一端,自己通过翻滚毛毯把自己裹起来,再通过翻滚打开。
目的:提供触觉刺激,改善计划动作的能力。
(4)小狗打滚
要求:让孩子用侧滚的方式运沙包,或寻声滚到特定的地方。
目的:改善计划动作的能力及空间概念。
(5)坐魔毯
要求:让孩子坐或躺在毛毯或毛巾被上,另一个拉着走。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及触觉刺激。
(6)瞎子摸象
要求:用大毛毯把孩子包起来,有另一个孩子气摸他的身体部位。
目的:提供触觉刺激改善身体概念。
(7)糊壁纸
要求:靠墙壁站立,以身体当做滚筒贴着墙壁滚动,再反方向
目的:提供触觉刺激,改善计划动作的能力。
(8)毛毛虫
要求:让孩子侧躺在地板上,象毛毛虫一样将双腿曲起再伸直,使自己朝前方或后方移动。
目的:提供触觉刺激,改善身体概念及计划动能力。
(9)寻声打滚
要求:用眼罩蒙住眼睛或套住头,随拍手人的声音方向滚去。
目的:提供触觉及前庭刺激,改善运动觉及计划动作的能力。
三、抑制原始反射
(1)滑行
要求:幼儿趴在滑板上,双手抓着一根粗强子前行或绕圈。
目的:抑制迷路张力反射,提升肌肉张力。
(2)小飞机
要求:幼儿俯卧在滑车上,头、手、腿抬起,用脚蹬墙划出去。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提升肌肉张力,抑制迷路张力反射。
(3)抱球翻滚
要求:把球高举过头顶,侧滚。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抑制颈部张力反射。
(4)大摇船
要求:幼儿俯卧趴龙球上,老师慢慢划圆滚球。
目的:抑制迷路张力反射,提供前庭刺激,改善姿势机制。
(5)摇摇乐
要求:幼儿躺在地上,双手抱膝身体,曲起成球,前后摇动,左右翻滚。
目的:抑制迷路张力反射,提供前庭及本体觉刺激,并改善身概念及两侧协调。
(6)小狗叼肉
要求:让孩子用小狗爬的方式用下巴和肩膀夹着沙包运送,最好路程画有界限。
目的:抑制颈部张力反射。
(7)人猿泰山
要求:让孩子拉住绳索、吊环两脚跳入规定的界限内。
目的:抑制迷路张力以射,促进身体运用及计划动作。
(8)飞行投掷
要求:让幼儿横趴在吊网上,头、手、下肢抬起,老师轻摇网,幼儿投沙包至纸箱中。
目的:抑制迷路张力反射,改善手眼协调。
(9)小舟过河
要求:幼儿趴在滑板上拉着绳索过河。
目的:抑制迷路张力反射,训练计划动作和两侧协调。
(10)烤乳猪
要求:幼儿抱紧家长。家长俯身、摇摆,幼儿设法不掉下去。
目的:抑制迷路张力反射。
四、身体概念
(1)车夫
要求:让孩子推或拉重物。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和计划动作的完成能力。
(2)小狗钻洞
要求:钻椅子、空筒。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和计划动作的完成能力。
(3)老鼠钻洞
要求:大家围成一圈,一组宝宝快速钻进来取沙包,不能碰到别人。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和空间概念。
(4)铅袋
要求:胳臂、腿绑上沙袋运动。
目的:促进运动觉、身体概念及运动能力。
(5) 软骨功
要求:让宝宝把与肩同宽的皮筋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套过身体。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及动作计划能力,增进触觉刺激。
(6)花式走路
要求:跪走、臀部走、一脚一膝走。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和计划动作的完成能力。
五、改善身体稳定
(1)手推车
要求:人抬着另一人的双脚走。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上肢的稳定度及两侧协调。
(2)手拉车
要求:用硬纸板拉着人走。
目的:改善身体稳定度,平衡能力。
(3)互推滚筒
要求:两个宝宝朝对方的方向推软筒。
目的:促进肌肉拮抗作用及肢体运动能力。
(4)打拳击
要求:打垂吊的甜甜圈。
目的:促进肌肉拮抗作用和身体稳定度。
(5)蜘蛛搬家
要求:让幼儿手、脚撑着皮带的边缘行进。
目的:促进身体概念和肌肉拮抗作用。
(6)比定力
要求:两个小朋友手掌对手掌尽量使对方倒下。
目的:训练身体稳定度和计划动作能力。
(7)比扭力
要求:各自在绳子一端,设法把别人弄倒。
目的:训练身体稳定度和计划动作能力。
六、平衡训练
(1)跨进出纸箱
要求:平衡能力较差的儿童不会单脚站,可跨入纸箱让纸箱从滑梯上滑下,再出纸箱。
目的:训练平衡能力。
(2)坐车
要求:让一个孩子推纸箱中的孩子。
目的:改善平衡能力和计划动作能力。
(3)身体滚球
要求:自己趴在龙球上,手脚不着地找平衡。
目的:提供前庭刺激训练平衡能力。
(4)萝卜蹲
要求:喊道谁谁蹲。
目的:动作控制能力。
(5)驯马师
要求:两个孩子骑在圆筒上,双脚不能着地,设法把对方摇下来。
目的:改善平衡及计划动作的能力。
(6)木头人
要求:孩子坐在滑板上,手握呼啦圈或纸棒,由另一个人拉动走,这个孩子始终保持一个姿势不变。
目的:训练上肢及驱赶的稳定性。
(7)小孩穿大鞋
要求:两个脚分别踩在两个纸箱中行走。
目的:改善平衡及计划动作的能力。
(8)走沼泽地
要求:让孩子走有一定间隔的纸箱。
目的:改善平衡及计划动作的能力。
(9)走滑板排气球
要求:让两个孩子分别坐在两个滑板上,互相拍气球。
目的:改善平衡能力及动作控制的能力。
(10)平衡木
要求:让幼儿走平衡木并捡其上的沙包,让孩子站在平衡木上丢接球、模仿动作。
目的:改善平衡能力。
(11)坐T型凳
要求:让幼儿在T型凳上玩投、接球的游戏。
目的:改善平衡能力。
(12)摇大平衡板
要求:在摇船上固定一块软垫子,让孩子在上面走来走去找平衡。
目的:改善平衡能力,提供前庭刺激。
(13)踢气球
要求:用脚把气球提来踢去。
目的:促进手脚协调及平衡能力。
七、两侧协调
(1)双手持棒击球
要求:孩子手握纸棒击打悬挂的气球。
目的:促进两侧协调及计划动作的能力。
(2)跳纸箱
要求:孩子站在纸箱中跳跃行进或取物。
目的:促进身体两侧协调。
(3)兔子跳
要求:每个小朋友搭着前人的肩学兔子跳。
目的:促进两侧协调及计平衡反应。
(4)镜中人
要求:孩子与老师对着模仿动作。
目的:促进两侧协调及计划动作能力。
(5)手部游戏
要求:将大牛皮纸袋两头打开,孩子的手在其中转动这个口袋。
目的:促进两手协调及计划动作能力。
(6)滚球游戏
要求:每个宝宝手里有个球,老师把球滚来时要用自己的球撞击滚走。
目的:促进两侧协调。
(7)鞋子走路
要求:两手穿在鞋子里,沿一定路线爬行。
目的:促进身体两侧协调及计划动作能力。
(8)滑雪
要求:孩子脚踩两张纸集体或小组为单位移动。
目的:促进身体两侧协调与计划动作的能力。
(9)爬斜坡
要求:孩子两手拉住两侧扶手上斜坡。
目的:促进身体两侧协调。
(10)彩带舞
要求:两手挥舞彩带。
目的:促进身体两侧协调与计划动作的能力。
(11)踩高跷
要求:踩玩具高跷或空奶粉筒。
目的:促进两侧协调及手脚协调及手眼协调。
八、手眼协调
(1)眼球运动
要求:追踪手电筒的光线。
目的:改善眼球控制能力。
(2)传球 接球 滚球
(3)画大圆
(4)投掷活动
(5)套圈
(6)打保龄球
八、空间概念
(1)穿越丛林
要求:孩子背躺在滑板上,两手抱胸,用双脚向前或向后走,不能碰上障碍物。
目的:抑制原始反射反应,改善计划动作的能力及空间概念。
(2)走迷宫
要求:在房间内贴好路线,孩子趴在滑车上双脚离地,用双手沿路线滑行。
目的:抑制迷路张力反射,改善空间概念。
(3)攀爬游戏
要求:爬攀爬架或几何图形架。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和空间概念。
(4)积木塔高
(5)把物品排放入盒
(6)骨牌游戏
(7)叠叠乐
九、计划动作
(1)转圆圈
要求:在地上画一圆,幼儿手在圈中,脚在圆上走。
目的:提高肌肉张力及计划动作能力。
(2)滚木头
要求:孩子躺下,在他的两膝之间夹一个沙包,要他像木头一样滚动运送沙包。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和计划动作能力。
(3)划船
要求:孩子躺在木地板上,用双脚蹬地的方式行进。
目的:提供触觉刺激及改善计划运动能力。
(4)花式走路
要求:两脚交叉走、倒退走等。
目的:计划动作能力。
(5)螃蟹走路
要求:双脚上套住皮筋走。
目的:促进计划动作的能力及运动觉。
(6)跳绳子
(7)裹粽子
要求:把孩子用宽布条裹起来老师拉住绳子一头,让幼儿设法获得解脱。
目的:改善身体概念及动作能力。
(8)躲避球
要求:大家围成一圈,中间站几个孩子,圈外的人用大球滚,中间的人不让球碰到自己。
(9)跳石头
要求:跳呼啦圈。
目的:促进两侧协调及计划动作能力,提供触觉刺激。
(10)用脚搬物
要求:孩子趴在滑板上用脚夹住物品,用手滑动运送。
目的:改善计划运动能力,抑制原始反射反映。
(11)蜘蛛人
要求:让孩子趴在滑板上用两手两脚推着两侧的墙壁穿过狭道,手脚不能着地。
目的:改善计划动作的能力以及肌肉拮抗作用。
(12)滑板舞
要求:两个孩子分别在房间的两侧,趴在滑板上踢墙向前滑,到中心互相拍手,再握手弹回原处。
目的:促进计划动作的能力以及肌肉拮抗作用。
(13)螺旋踢
要求:让幼儿躺下,用脚去踢沙袋。
目的:改善下肢及全身的动作计划能力。
(14)大水缸搬家
要求:让孩子站在空筒中,抬着空筒走路。
目的:局部稳定度,及计划动作训练。
㈢ 如何通过游戏加强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
在对自闭症孩子训练干预的过程中,有许多孩子不愿意配合家长的指令。原因是大多家长的教学方式、语言、表情较为单一、刻板、形式化,没有真正的调动自闭症孩子的兴趣及情绪,那孩子的注意力和配合能力自然就不好了,故而建议家长需多在自然的生活化环境中,在游戏中去给自闭症孩子做训练。通过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自闭症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加强认知能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在游戏中学习动物的配对
目的:视觉寻视能力的培养;提高理解能力;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要求:在大环境中完成动物模具或卡片的配对(桌面、地面、墙面的转换)。
教具:动物大卡、小卡、挂图、垫子、模具
方法:1、动物模具配对——模具、卡片配对——大卡配对——小卡配对——大、小、挂配;2、同一个平面配对——地面、墙面配对——桌面、墙面配对——桌面、地面配对等。
在游戏中按名称选择动物模具或挂图、卡片等
目的:视觉分辨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理解能力;
要求:在游戏中能从大环境中听指令按名称找到相应的物品。
教具:同配对游戏及动物头饰
方法:选择动物模具——选择动物卡片——指认动物挂图(从少到多、由近至远、语言的变化)。
在游戏中促进自闭症孩子对动物名称的表达
目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互动、沟通意识的建立;主动语言、情景语言的运用。
要求:能主动表达动物名称。
教具:同前面游戏所需。
方法:模仿表达动物名称——提示下表达——主动表达——游戏中运用表达(根据自闭症孩子的程度来决定表达的方式)。
理解动物的特征及其泛化
目的:理解能力、思维转换能力的提高;视觉观察、模仿能力的改善;语言表达能力及主动沟通意识。
要求:随游戏要求适当做出相应反应。
教具:同前游戏所需。
方法:理解动物的叫声——理解动物的形态、属性——理解其相关泛化及思维转换。
在对自闭症孩子的训练中应多结合于日常生活,切勿为了训练而训练,为了学习而学习,需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㈣ 怎么增强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
2.对动词的理解:如“拍拍墙,拍桌子,捶捶背,拉衣服,捏鼻子,踩卡片,站起来,坐下”等,通过这些练习,让孩子明白简单的动词,在生活中能很好的去执行,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同时可以让孩子来表达,锻炼孩子的手眼口统和能力。
3.对情景的理解:生活化情景有很多,我们可以借助每天的例行活动,让孩子玩,玩的过程中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如“喝水,背书包,敲鼓,荡秋千,照镜子,梳头发,刷牙,洗手“等,每天都在做,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慢慢你会发现当你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能够很快的去执行。特别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每次都会很积极。
4.对物品功能的理解:理解物品功能,也是在孩子认识物品后的一些拓展练习,在做这项内容的时候句型不要太固定化,要灵活多变,例“喝水用的是杯子,杯子能喝水,用杯子喝水,杯子是喝水用的等等,特别是孤独症孩子一定要注意,因为他们通常会以记句型的方式来回答你的问题,没有在思考。
5.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搬椅子,抢食物,跑步,萝卜蹲。。。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做的游戏,但是很多孩子脱离辅助还是完成不了,孩子的软性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通过让孩子参与到集体中,持续性的给孩子做,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孩子的等待意识,竞争意识,紧迫感也会慢慢的提高上来,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游戏的规则。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的东西,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这些练习,再往后面过渡其他内容的时候也会快一些,在提高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孩子的思维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要把训练内容先固定再变化,由简到繁,提问的方式由模仿到独立,思维层层深入,实际的动作与语言的配合紧密结合起来,帮助自闭症儿童了解语言的实质意义。
㈤ 八个训练小游戏,快速帮孩子提高认知!
什么是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3-5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 认知训练目标 //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3种认知能力:
言语信息 (回答问题的能力);
智慧技能 (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能力);
认知策略 (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5岁左右的儿童已能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能初步理解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等。
认知训练应以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选择训练内容,以图形、数字、符号及文字为训练材料。
认知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康复目标。在家庭康复中,认知训练的内容包括注意训练、图形认知、颜色认知、数字认知、同类匹配、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比较排序等等。
// 认知训练小游戏 //
一、说出大的和小的:
1、利用 同样颜色 的5块大积木和5块小积木。开始时让孩子把10块积木根据大小分成两堆。孩子学会正确地分类之后,问他:“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如果回答正确,就表扬他。
2、拿两个 只有大小不同的东西, 如一大一小两个红球。(刚开始的时候要选用大小差别明显的东西。)
告诉孩子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然后问孩子:“大球在哪儿?”再问“小球在哪儿?”然后频繁地变换大小物品的位置。等孩子能够正确无误地区别大小之后,再让他说出大的和小的东西分别是哪个。
3、用 包装相同但大小不同 的两包糖果,让孩子说出哪个大哪个小,他说对了就把糖果奖励给他。
4、把直径约为15厘米和8厘米的几个圆形物放在地上。让孩子站在大圆上或小圆上,然后让孩子要求你站在哪个圆上,并问孩子你站的对不对。
5、在大小不同的几个圆中的一个圆上放上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能正确地说出那个圆是大的还是小的,就把那件东西奖给他。
二、按照口头指令,指出自己或娃娃身体10个部位:
1、从脸上的器官开始,对孩子说:“这是眼睛”,同时用手指一指你自己的眼睛。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也用手指一指他自己的眼睛。再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指出手、脚、脖子、胳膊肘、肚子、手指、脚趾等。
2、你和孩子一起站在能照到全身的大镜子前面。当说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时,你让孩子摸摸或动一动这个部位。如“这是膝盖吗?”,“这是鼻子吗?”他做对了就表扬他。
3、在两张纸上画上类似雪人的大小不等的两个圆,在上面画上身体的一两个部位,让孩子指出哪些部位没画出来,该画在什么地方。孩子回答对了,就表扬他。
4、指出玩具娃娃身体的各个部位。
5、指出孩子身体的各个部位,帮他说出名称。
6、说出部位让孩子指一指在身体的那里?如果孩子指对了,就让他在那个部位贴上贴纸。
三、按照口头指令,指出男孩和女孩:
1、利用适当的时机,辨别性别,如说:“好高的男孩呀!”,“好漂亮的女孩啊!”等等。
2、给孩子看绘本的时候,告诉他插图上的人物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然后利用插图,让孩子找出男孩或女孩。
3、你指着照片让孩子说出哪个是男孩,那个是女孩。
4、利用给男娃娃和女娃娃穿衣服的办法,让孩子给这些娃娃穿上适合他们性别的衣服。
四、说出东西的轻重:
1、让孩子提起某种重的东西(如两公斤重的砂糖),并对他说:“这个很重啊!”然后再给他某种轻的东西(如1袋软糖),并说:“这个很轻啊!”
尽量用体积相似而重量不同的东西。 把东西装入两个口袋中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分别拿起来,并说出哪个重,哪个轻。
2、逐渐缩小两样东西重量的差距。如果孩子能正确地说出哪个重,哪个轻,则给予表扬。
3、利用图片。每张卡片上画一样东西,如大象和铃铛,车和小孩,飞机和椅子等等。让孩子把这些画卡按所画东西的轻重分成两类,重的一类,轻的一类。
4、告诉孩子家庭日用品中哪些东西重,哪些东西轻。
5、把不等量的沙子或水装入两个杯子(或锅)中,让孩子说哪个重,哪个轻。
五、把两个部分拼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如:两个半圆或拼板):
1、把一个用厚纸板做的圆剪成两个半圆形。你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把2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让孩子模仿你,并以一个没剪开的圆形为样本。
2、在纸上画一个圆形,在圆的中间画一条线(作为提示),把圆分成两个半圆形。让孩子按此线把另两个半圆放在上面,拼成一个圆形。等孩子学会后,就不再给此提示线。
3、把动物或物品的图形以简单的线条分成两半,并剪开。开始时,只用1种图形,等孩子慢慢学会了再逐渐增加数量,让孩子选出应拼在一起的两片。
六、叙述喜欢的故事或电视节目的两件事或人物:
1、讲述或复述简单而有趣的故事,并问孩子:“后来怎么样?”,“那只小狗叫什么名字啊?”等等。
鼓励孩子做故事中的动作,并把故事讲给爸爸或兄弟姐妹们听。也可以一边用布娃娃演绎一边讲故事,这样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2、找个孩子感兴趣的故事,给他念上两三遍。然后再念的时候,每翻下一页之前,先让孩子想一想下面的故事内容。
3、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利用电视节目间隔的广告时间,让孩子告诉你刚才节目的内容。必要时可给以口头上的提示。
七、用话语或动作反复做手指游戏(如:听到唱歌做动作):
1、让孩子看你如何边说边做手指游戏。然后每说一段,就让孩子做一遍动作。孩子学会了就逐渐增加模仿的内容,直到他全部学会为止。
2、开始时,你唱歌让孩子做动作,然后让孩子自己边唱歌,边做动作。
3、让孩子与你一起唱,但有一部分歌你不唱,让孩子自己唱(比如最后一句),渐渐减少你唱的部分。如果孩子都学会了就表扬他。
4、你说出每一段歌词的第一个字,把这作为一种提示,剩下的部分让孩子唱完。你也可以用动作提示给他。
八、用3件以上物品进行一对一配对:
1、把3个茶碗放在桌子上,拿3个弹球给孩子。告诉他:“一个茶碗里放一个弹球”。
2、在纸的左边画3个茶碗,再在纸的右边画3把小勺。让孩子画一条线把茶碗和小勺连起来。
3、在孩子面前分别放置几块红色积木和几块蓝色积木。拿出一块红积木和一块蓝积木,对孩子说:“拿一块红积木,拿一块蓝积木”,并让孩子模仿你。
4、吃饭时,让孩子当帮手,帮助配置餐具。你先放好一个饭碗,让他在旁边放上一双筷子和一个汤勺。也可用玩具餐具代替。
5、让孩子把糖果和点心配好,每人一份。
6、在做面包时,让孩子帮忙在每一片面包上放一块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