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如何使用材料
㈠ 游戏中怎么学习知识: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在游戏中幼儿有着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体验和感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如果材料提供层次不明、忽视幼儿年龄特征,就会降低幼儿积极操作材料的兴趣,阻碍幼儿深入地参与区域游戏。 教师提供材料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和提供既能满足幼儿兴趣与需要,又能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材料。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既能提高游戏开展的效果、又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个体差异,教师在游戏材料提供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逐步增加材料数量 关于材料的数量,教师首先要保持现有游戏材料适宜的数量。许多幼儿园对材料提出了量化要求,于是有的教师片面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导致幼儿忙于摆放物品,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而减少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甚至不交往。如中大班超市游戏中摆放的奶盒、矿泉水瓶多达20几个,放满了两个篮子,而真正供幼儿选择的其他瓜果蔬菜却太少,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游戏应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过多的材料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还干扰幼儿的游戏,影响了幼儿在交往、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过少的材料又导致幼儿争抢玩具或各抱一堆玩具互相观望,因此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在保持材料适宜数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需求,逐步增加材料数量。在活动区,游戏材料应处于不断变化中,不要最初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而是当幼儿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有需求,让幼儿有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定期在游戏区提供新的材料,形成新的刺激点,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教师提供材料时不能只投不取(未拿走破旧的材料),导致材料变化不明显。 适当调整材料比例 首先,要保持新旧材料合适的比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 如果新旧材料数量相等,幼儿互相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兴趣放在了对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如果新旧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现象;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一些区域无人问津,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图书、部分蔬菜、奶盒破损严重,教师制作的包子、饺子等食物提供时间过长,幼儿对某些区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调整了。 其次,要保持成品与半成品的合适比例,这个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相适宜。例如小班成品的数量要多一些;半成品相对较少;而到了中大班,成品的数量逐渐减少,半成品的数量逐步加大,种类逐步增多。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成品材料数量也不能少于三分之一。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不变,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想法的改变,适当地调整。因为比例的不同,对幼儿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 多种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游戏材料的运用是变幻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最大可能地挖掘材料的玩法,也鼓励幼儿去寻找教室里可替代的材料,只要游戏需要,凡是教室里的桌面玩具、教学辅助材料等都可以使用。这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并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与替代:教师可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同样一种材料做不同的事情。如冰棒棍,在医院里是体温表、压舌板,在娃娃家里是刀、梳子、勺子,在美工角又是绘画工具,根据特定的环境,发挥材料的效益。又如角色区的小朋友把操作区的珠子当“汤圆”,把科学区的七巧板块又当成了做点心的“刀”,泥工板当成了“扇子”,胶粒积木当成了“梅花桩”。每种材料在每个幼儿手里都有它不同的用途,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鼓励幼儿自制玩具:教师可提供半成品及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做玩具,给幼儿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想象任意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在玩医院的游戏时,需要一个挂盐水的瓶子,后来孩子们竟然想到运用科学角的连通器,师生一起自制了盐水瓶,当护士给病人挂盐水时,教师与孩子们都感到一种满足。 使用游戏百宝箱:引导幼儿根据情节需要,自由在“百宝箱”内取自己想要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更新与制作。如布头、毛线头、果壳、鸡蛋壳、瓶盖等,幼儿可以用这些在成人眼中看来毫无用处的废旧材料,做出小汽车、民族娃娃、手表等,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游戏情节。百宝箱的提供是针对幼儿对原有游戏材料的不满足而设置,为幼儿提供了再一次选择适合自己材料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一个好的游戏环境应使材料处于不断的建构中,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使提供的游戏材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之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地吸引幼儿,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同时,教师应基于幼儿发展需要,赋予幼儿更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分层次提供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法,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或更换难度更大的材料,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快乐。
㈡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利用材料推动大班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活动区中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游戏和学习活动,是教师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与游戏的活动。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社会交往、动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谈谈如何有效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一、 把握年龄特点,拓展幼儿兴趣 在班级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使材料具有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兴趣。只有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二、 明确材料蕴涵,凸显教育价值 首先,应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明确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是说,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须与具体目标相联系,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其次,在材料的旁边应放置图书和其他资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附上图像或文字,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物体和图片、图画以及与材料有关的故事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探索与学习资源。如在区域中提供简单的操作图,或将幼儿活动材料的相关画页张贴在墙壁上,都能增加幼儿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从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动。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强调某个学习领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为突出某个学习领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镜、会变的颜色、磁铁、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生活区”添置剪刀、针线等多种生活、劳动工具,让幼儿学习穿针、缝线等基本生活实用技能。 三、 提供组合材料,创新操作方式 教师应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资源共享、设置情境、分层呈现等各种方法使材料实现物尽所用。对幼儿来说,只有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调整材料时不必匆忙撤换材料,而应对材料进行分析。在肯定目标合适的前提下,可考虑调整投放的形式,如将材料从教室中的一个区角移至另一个区角,或者把材料和幼儿之前从来没有使用过的物品放在一起,或者通过新旧材料的承上启下的组合产生新的游戏情境、思维方式、操作方式等,促进幼儿将新旧经验相连,从而使操作活动更具延续性与连贯性。 四、 支持、启发、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孩子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材料得到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与幼儿一起设计、准备和制作材料。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得所需的材料。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㈢ 1、运用实例说明投放游戏材料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实用性,材料要可以操作,是能玩起来的
适宜性,按年龄段投放,如:小年龄段如果投围棋类肯定是不适宜的
层次性,同一材料要有不同难宜程度的玩法,如,同样是在大班投放围棋,玩法可有五子棋玩法,和围棋玩法,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
安全性,这是最基本的,材料是否是无毒无污染,是否锋利易刮伤等
㈣ 教师应如何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㈤ 如何开展大班体育活动及运用材料
体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活动是幼儿与丰富的活动材料,充足的空间、时间相互作用,促进其动作、思维、意志等方面发展的活动,也是培养、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项活动,对幼儿将来的成长大有好处。
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旺盛期,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积极引导幼儿在多种活动中发展创造力”也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体育活动因其所特有的富动感、有角色、有情节等特点,成为了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体育活动也随之成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诗人泰戈尔认为:孩子的创造天赋往往是无意识的。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必须理解游戏的内容和玩法,明确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动脑筋去争取胜利,所以幼儿解决问题的模式不固定,这往往需要他们的创造,因此,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自然、愉快的心理环境和想象空间,能萌发幼儿创造力的火花,也为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一)正视幼儿游戏中的“别出心裁”
《纲要》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体育游戏中,幼儿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情绪兴奋、思维活跃,特别是一些调皮幼儿常会脱离老师的游戏要求,自己创造出玩法。而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活动,取得预定的效果,往往会对幼儿的“别出心裁”或“新奇”的想法加以制止,并极力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原有游戏中来,这就使幼儿没有一点自由和愉快的感觉,在体育活动中逐渐失去自我,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逐渐受拒,当然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好机会和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想象与表现,减少不良的心理压力和消极的环境气氛,让幼儿所有的别出心裁都有可能成为产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
(二)有选择地采取幼儿“别出心裁”的游戏创意
体育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从活动的“管理者”向“参与者”、“支持者”、“指导者”转换。教师的作用致力于“导”,教师关键性的指导应与幼儿自求发展二者有机结合。教师的指导既要鼓励幼儿的自由性探索,又有激起幼儿探索和发现规范动作要领的指导性探索。这种自由性探索和指导性探索的结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既满足幼儿自由活动又满足幼儿学习规范动作,学习和创造有机的结合。如面对幼儿的调皮行为,教师要有选择地采取,和幼儿一起玩新游戏,以肯定他们的创造行为,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体育游戏。如在玩走竹梯时,一些孩子不满足同一模式的活动,想出各种各样走竹梯的方法。有个孩子踩在空挡里走,其他孩子就纷纷效仿。此时老师就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什么样的走竹梯方法。能力强的幼儿马上又尝试手脚共用,在竹梯的两端同手同脚走,因为某些孩子的协调能力较差,他们不能一下子模仿手脚共进走,于是老师又让能力强的孩子示范,结合孩子的示范,教师用语言进行动作要领的指导,很快地,有部分孩子能用这个方法走竹梯了。
二、提供可具操作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创造探索
(一)活动材料具有可操作性,满足幼儿一物多玩的需求
周围环境中一些常不易被人重视的材料,在幼儿眼里是一个宝,他们常会乐此不疲地专注于玩这些小玩意,爱不释手,如饮料瓶、小石子、空纸盒等。当他们拿到这些材料,不用老师和家长提醒,就能想出各种玩法:投、踩、踢、抛……这些既促进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一物多玩,创造能力也得以发挥。在提供体育游戏活动材料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1.游戏材料数量充足。
在玩梯子游戏时,我只提供了2架梯子,孩子们只是单调地走走或开火车,随后,我增加至4架梯子,孩子们一下子玩出了跷跷板,抬轿子等新玩法。如走桥即在梯子的一头放两个轮胎,变成小山坡,跷跷板即将轮胎放在竹梯中间。
2.游戏材料易于变化。
滑梯虽然漂亮,但由于它的结构不可变,所以幼儿通常都只能用来滑着玩,使得幼儿的多样玩法不能在这些价格昂贵的大型体育玩具上发挥。而一些小型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或用到的材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如在玩雪碧瓶的过程中,幼儿想象出了各种不同的玩法。
玩法一:将雪碧瓶间隔有序摆放,玩绕树林的游戏。
玩法二:将雪碧瓶紧紧挨个摆放,玩跳高的游戏。
玩法三:在雪碧瓶里灌水,再将雪碧瓶系在小棍子的两端,玩挑水游戏。
玩法四:在雪碧瓶中灌满水,上面放上一块板,玩跷跷板游戏。
(二)活动材料具有常见性,满足幼儿自发游戏的需求
“当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生发或选择符合自己喜好与水平的游戏内容,并在自发的游戏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时,他们会获得自主、快乐、和谐、迅捷的发展。”由于幼儿的自发体育游戏具有随时性,它不需要老师做精心的准备,完全凭幼儿的愿望开展游戏,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喜欢的物品放置于体育游戏区内,供幼儿在自发游戏的时候选择使用。如我在游戏区内放置了一些废弃的塑料袋、报纸等,孩子有空的时候就会拿起这些材料进行活动。有的孩子将报纸揉成一个团,比赛谁扔得远;有的孩子将报纸撕成小片,玩吹报纸向目标行进的游戏;还有的孩子会将报纸当成砖头,玩过小河的游戏……这些常见的游戏材料,缩短了孩子熟悉它们的时间,拉近了孩子与材料的距离,使之快速地有效地进行两者间的互动,成功地进行游戏中的创造活动。
三、选择益于创造的游戏内容,实施幼儿创造行为
幼儿天生好动,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幼儿用单纯的动作模仿、枯燥的重复练习和用固定的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就很难会引起幼儿的兴趣,甚至会使他们变得机械、呆板,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如果体育活动中老师不墨守成规、寻求求异求变,就能保证幼儿饶有兴趣地将游戏进行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激励幼儿积极思维,不断地进行游戏创造。如体育活动必定要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但也需关注幼儿非运动技能的发展。一个活动中,运动技能和非运动技能没有绝对的区别,而是相互渗透。而我们可以有所侧重,选择一些关注幼儿非运动技能的体育游戏,保证幼儿创造行为的发生。
在非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对技术规则的传达主要起辅助性的作用,旨在帮助幼儿游戏体验乐趣。教师只是简洁明了地交待一些动作的技术和技巧,无需在活动中反复纠正幼儿的动作。而把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探索游戏的方法。如《快乐的小乌龟》活动把情感目标定位在首位:“乐意参与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体验用不同方法前进的乐趣。”活动一开始,教师直接把幼儿带入活动情境之中。鼓励幼儿模仿乌龟爬着前进的动作。第二个环节开始时,教师交待任务,要求幼儿想象并模仿乌龟有可能的几种前进方法。第三环节在幼儿自由练习的基础上让幼儿讨论各种前进方法的最佳姿势。
创造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创新型人才,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21世纪的建设者。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将游戏复杂化、多样化,引导幼儿改编、创编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相信幼儿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创造,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笑得更灿烂,唱得更动听。
㈥ 浅谈小班游戏中如何投放玩具与材料
所以我们应注意认真研究游戏中的玩具与材料,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选择那些幼儿感兴趣的,蕴含教育价值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玩具与材料,适度,适时有效地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过程满足需求,得到快乐,达到发展。
在一次有关想象力开发的游戏活动中:《落下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并想象每部材料落下来的样子像什么?游戏中我为幼儿投放了:积木块、鸡毛、纸条、树叶、手绢。结果只有四个幼儿说出像什么,在游戏中有三分之一的幼儿脱离了游戏,之后,我仔细查找原因,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投放的玩具材料过多,致使幼儿的情绪浮躁,行为不安。不能很投入地进入游戏,由此我深深地感到:要开展一个好的游戏,并非使幼儿的想象力及各种能力都有相应的发展,玩具与材料的投放对游戏的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为幼儿选择那些:a.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的,质料坚固不易损坏;b.可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c.适应儿童能力,发展幼儿智力的;d.能抒发儿童美感的,有变化而活动。我班幼儿年龄在三岁半至四岁之间。正是形象思维发展时期,我们应为他们选择玩具以及能活动的、能拼能拆的玩具材料,这些玩具与材料应体积较大,色泽鲜艳同类材料数量较多,这些都有助于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在一次游戏《有趣的圆》中,我提供给幼儿的材料是白色的圆片,多数幼儿不感兴趣;在第二次游戏时,我投放的是彩色的圆片,大多数幼儿都拼出了作品,例如:红绿灯、大红灯笼、太阳等。选择好的玩具与材料,我们就要着手投放了,那么应该如何投放呢?1、投放的量要适度
既不过于单调,也不多多益善。在游戏《落下来》第一次投放时,材料过多致使孩子情绪浮躁,脱离游戏,在第二次投放时,只投放纸条,那种颜色很鲜艳的,当纸条一开始下落,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看着旋转降落的纸条有的说:像小鱼游来游去。有的说:像小老鼠钻来钻去。有的说:像小蛇在《有趣的圆》游戏中第一次投放了白色圆片,过于单调,激不起小班幼儿的兴趣。
2、根据需要进行投放
我们要随时观察游戏的进行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投放材料、变换玩法,不断激发幼儿新的发展需要,我们还要考虑材料提供的层次性,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充分地发展。
①要想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投放材料、变换玩法,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选择材料的不同特点及教育功能,了解、掌握各种材料的多样化玩法,具体到每种玩具材料有哪些玩法,哪些是一般的常规玩法,可不可以扩展,提出创新玩法,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变换地调整、科学地指导幼儿操作。如游戏《有趣的圆》中,我为幼儿提供的圆片;可以拼摆、可以粘贴、可以添画、可以折、拍、滚、穿等;也可以学习识数,排序、辩色,还可以辅助材料,如用圆片扇子轴,添画扇面。
②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层次性,要先平面,后立体,先简单后渐难,刚开始游戏的小班,不宜一下子投放太多的材料,应有计划地逐步投放玩具与材料;第一周让幼儿认识游戏的材料,尝试玩法,遵守规则,并学习收放整理,第二周巩固上一周提供的活动,同时增加一种新的玩具材料,提供新经验,逐步到幼儿熟悉各种玩具材料的玩法。
③还要注意向幼儿学习我们在探索各种玩具与材料特点和玩法时,还要注意向幼儿学习。观察幼儿是如何使用操作的。正所谓教学相长。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对周围及物体往往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认识,独特地观察物体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综合上述,我们应把玩具材料作为教材来研究。吃透教材,同时又切实掌握,摸透幼儿的年龄点和实际能力,适度的、合理的、及时地、投放及增减,才可能采取有效方法,促使玩具材料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幼儿通过游戏与玩具及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能力。
为了合理及时有效地投放材料与玩具,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喧宾夺主。即材料本身是否及吸引幼儿,致使幼儿注意力转移到新教材上,不能达到规定目标。
(2)是否生不逢时。投放时间是否合适,是否正好符合幼儿在生活中的需要。如:有一幼儿说:我要摆出小鸡,没有尖尖嘴。我及时给他投放了一些三角形和长方形,她摆出了
(3)是否雪中送炭是否能够提高幼儿的现有水平,如果材料只是一种摆设,那只是一种浪费。一幼儿说:大树,我连忙拿出一些方形和一些小棒,他选择了长方形摆出。很高兴的拍起手来。我们知道,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也使幼儿赖以想象的工具。幼儿正是通过使用玩具与材料,在游戏中学习并发展的。所以我们应注意认真研究游戏中的玩具与材料,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选择那些幼儿感兴趣的,蕴含教育价值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刺激儿童想象力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玩具与材料,适度,适时有效地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过程满足需求,得到快乐,达到发展。中国洛阳一拖中心幼儿园 席媚
㈦ 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时间安排和材料利用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中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游戏材料发生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适宜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能引发新的游戏情节。在对游戏材料的直接感知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能发展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见,游戏材料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游戏材料影响着游戏的成效,游戏材料的价值不是以价格为标准的,而以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促进幼儿的自主活动为标准的。由于游戏具有主动、自发和开放的特点,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非结构性材料应该是幼儿游戏的首选材料。日常生活材料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物品,这些物品种类多、结构多样,最适合幼儿使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因此,只有努力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可利用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和水平。 一、游戏中生活材料的收集 对生活中游戏材料的收集,既是游戏的准备,也是游戏的前展性活动。尤其是参与游戏材料的发现和选择,是幼儿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游戏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自主收集。在游戏的过程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需要,幼儿会因游戏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将游戏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例如,在一次活动中,幼儿想玩“肯德基”游戏,却没有相应的材料,怎么办?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想到自己家里存放的“全家桶”套餐包装盒,可以作为游戏的材料,为此我们在每一个班级中都设了“百宝箱”,让幼儿将收集的材料投放其中。因此,要让幼儿成为游戏材料的收集者,就要让幼儿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缺少什么样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提高游戏材料收集的目的性。 师幼共同收集。教师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教师从幼儿游戏的投入程度、游戏的兴趣等方面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游戏材料的状况,及时地收集和添加相应的游戏材料。同时,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发现和收集游戏材料。如,我们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远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个有心人,引导幼儿收集诸如树叶、花瓣、香樟果、麦梗等各类自然材料,将其投放游戏中,丰富幼儿游戏的活动内容。 家长参与收集。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家长参与游戏材料的收集,需要幼儿和教师一起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有意识地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材料。此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开放活动,让家长观摩幼儿游戏活动,深刻体会到游戏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以激发家长收集、提供游戏材料的主动性。 幼儿、家长和教师都是游戏材料的收集者,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幼儿的存在,应该和幼儿一起讨论,商量该材料的特点与用处,让幼儿对此有更深的了解,为开展游戏活动奠定基础。因此,一些现成材料经过消毒后,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直接由教师和幼儿投放进去;一些废旧材料可以通过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些成品后,根据游戏的需要投放到游戏中去,也可以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制作游戏材料。 二、游戏中生活材料的投放 在幼儿园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与实践,我们认为在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益智游戏、美工游戏中特别需要添加一些日常生活材料。根据日常生活材料的特点和游戏情节的需要,我们分类投放了相应的材料。 1.在角色游戏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角色游戏主要包括:商店和超市游戏、理发店游戏、医院游戏、娃娃家游戏、美食城游戏等。具体来说: 在商店和超市的游戏中,我们可以投放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装盒、塑料瓶等; 在理发店游戏中,可以投放塑料盆、毛巾、洗头膏、吹风机、梳子、夹子、卷发器以及各种颜色的包装带; 在医院游戏中,可以投放药品罐、药品纸盒、白大褂、帽子、药包、消毒柜、吊盐水的架子、一次性纸杯做的听筒、纸盒做的X光机器等; 在娃娃家游戏中,可以投放纸盒、毛巾、奶瓶、服装、电话机、食品罐,方便面的盒子做的碗、锅,硬纸板盒做的洗衣机、电冰箱等; 在美食城游戏中,可以投放纱布、海绵、泡沫纸、橡皮泥、废旧的布做成的胡萝卜和青椒、方便面的碗做成的餐桌。 2.在建构游戏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建构游戏中,我们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纸盒和各种饮料罐,让幼儿堆积成各种形状的房子;还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积木块,供幼儿进行造型创作。 3.在益智游戏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益智游戏中,我们可以投放棋、牌,让幼儿下棋、玩牌;投放一些电池和电线,让幼儿操作;还可以提供一些豆子让幼儿练习数数等。 4.在美工游戏中投放日常生活材料。 在动手角中,我们可以投放毛线让幼儿进行编织和制作玩具;投放树叶进行剪贴和添画;投放稻草进行编织和贴画;投放石头进行石头造型;投放种子让幼儿进行粘贴等。 总之,生活中的材料是丰富的,让生活材料进入幼儿的游戏之中,对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的游戏材料,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看待游戏材料,要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不断地将各种生活材料充实到游戏中去,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让幼儿获得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