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闪击战最早什么时候出的
1. 闪击战的历史渊源
德军步兵战术
很多人谈论二战德军的闪击战的时候,往往和坦克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闪电战”理论的形成,然而,实际上闪电战的出现早于任何机械化战争理论,现代意义上的闪击战,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冯。施里芬提出的。“闪击战”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形容行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国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员和使用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
德军根据此理论,在一战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计划”。按照施立芬计划,在战时出动5个集团军穿过比利时,5支大军齐头并进,其右翼进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较慢,这样当右翼包围巴黎的时候,左翼部队就可以对试图救援的法军主力以逸待劳。而预计法军主力在开战后将全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这里仅仅有第六和第七两个集团军,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战略迂回,就像一闪旋转门一样把法军主力消灭在野战中。因此,在行动中,德军作战的核心思想是包围战,既不断向敌军侧翼迂回,遇到不易攻击的目标便绕过。这样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搅乱敌军的防御体系。在这一阶段,骑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给予厚望的部队,因为在普法战争中,骑兵的迂回作战就为歼灭法军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战争简单的重演。但是,此时的欧洲毕竟不同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新式火炮和机枪的大量应用导致进攻方面对的阻力大为增加,而此时德国仍习惯用增强进攻兵力的密度提高进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运河战役中,德军士兵在协约国军队的机枪和训练有素的英军步兵射击下尸积如山,很多英国战地记者对德军士兵的印象就是他们是机器人,在战场上毫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于德国来说,如此惨重的伤亡使得他们称此次战役为:无辜者的大屠杀。
事实上,德军士兵的战术素养很高,只不过对于那些作为旋转门门板的士兵,除了向前冲击毫无选择,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而言,停下就代表着坐以待毙。而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法军主力周旋的第六军和第七军的战士,却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他们不断派出连排级别的小部队向敌军侧翼渗透,并且通过这种渗透袭扰敌军的进攻节奏。下面的一个小战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1914年8曰20日,一个法军步兵连参加了对阿尔萨斯的一个山脊的攻击。进攻路线是一个曲线,在法军向进攻发起线前进的时候,德军小部队利用树木的掩护,向两侧渗透。当法军跨过曲线的底端。德军的交叉火力就开火了,此时一个法军排长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线向山顶冲锋。由于越向山顶接近,队形越密集,法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法军士兵也就暴露在德军火力下。根据平时的训练,法军开始蹲姿进行还击。但是在短短几分钟后,法军的凝聚力就荡然无存。他们发现敌人的火力来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认为保命成了更实际的问题,因此一些士兵开始不听命令后退,随后变成了全线溃退。那个年轻的连长很快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战斗结束后,他沮丧地对自己说:“1870年又开始了。”然而,尽管德军左翼拖住了法军主力,但右翼的进攻还是被遏制了,双方开始了堑壕对峙。在那个时代,勤奋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风。由于日复一日地增强防御体系。一战西线的堑壕体系往往达到3条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还包括掩体,碉堡,等火力支撑点。更外则是铁丝网,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军特有的障碍物)。数百门大炮和机枪组成的火力形成了数公里纵深的“无人区”,而且随着更多机枪火炮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无人区日复一日变得几乎不可能突破。 在最血腥的堑壕战--凡尔登战役结束后,德军内部开始反思以前对坚固堑壕体系的突破造成的伤亡太大。首先,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要遭受敌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达敌军堑壕,筋疲力尽的部队还要同敌人进行白刃战,就算部队很幸运地攻占了敌人的阵地,一旦后继部队未能跟进,则前方部队很难有自主作战的能力,很容易被敌军预备队赶出所占阵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协同也有很大问题,之前的炮火准备,是在严格按照时间表和作战计划实施的,(二战苏军也还是如此)一旦步兵进攻节奏跟不上时间表,炮火的准备很难对步兵提供有效的掩护。
针对这些缺点,德军改进了它的步兵装备。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装备是火焰喷射器的出现,在 1915年冬季,德军的单兵装备还基本是步枪和刺刀。这种武器在堑壕战中显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喷射器则可以让小部队获得相当的面杀伤手段,在打扫战壕的时候,使守方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另一种新式武器是克虏伯开发的37MM炮,这种炮很轻便,突击部队可以利用它近距对付敌军的火力点。战术的改进首先是来自炮兵,炮兵弹幕徐进射击 的发明,使得敌军不容易向被进攻的阵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击炮大量应用,直射火力打击不到的堑壕变得不再安全。
以上这些对“突击群战术”奠定了基础,不过,最终这种创新还是来源于实战中的下级军官。在 Argonne 和 Vosges(凡尔登战役结束后的战斗)的战斗,对 Rohr上尉的战术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此人提出了渗透战术的原则,并得到了德军高层的重视,当然很多下级军官都在考虑类似的战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24 步兵团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尉。“突击群战术”又称“渗透战术”(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战单位,利用对方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对方的防御体系当中,打击重要目标,切断交通线,割裂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根据这个思想,在进攻发起前,先经过密集的炮火覆盖,接着在弹幕徐进的掩护下,德国派出数支精良的小分队,即所谓“强击部队”或者有人译为“突击部队”或者“风暴部队”的。这些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可以交替掩护,并绕过敌军火力支撑点,迅速通过敌军防御部队的间歇突破到敌军纵深,切断敌军通讯。而后大部队才发起攻击。
由于在这种战术中,强击部队要突破敌军防线并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因此他们的装备和战术都与之前的德军步兵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强击部队里有前进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电话(用无线电的很少)同本方炮兵进行密切联络,不再按照既定时间表而是实际需要为强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当然电话的作用距离是很有限的,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使用信号弹和信号火箭指示目标。此外,强击部队除了战斗部队和协调官以外,还有工兵,基本的后勤医疗单位,以及通讯部队。实质上他们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队。其次,强击部队的武器已经不在是一律的步枪加刺刀了。他们装备了手榴弹,手枪,短刀,还有尖形铲。如果是军士,还有轻重机枪,一个榴弹发射器,一个轻迫击炮,一具火焰喷射器。此时,强击部队的体制也变成了分队,分队的士兵基本装备不再是步枪而是伯克曼MP-18冲锋枪,一个分队就拥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坚持独立作战。 对于英法等西方军史学家而言,突击群战术又被他们称为“胡蒂尔战术”。这是奥斯卡·冯·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将军(1857-1934)在一战中对突击群战术的应用最为成功,尽管他对这种理论的发展没有任何直接贡献。胡蒂尔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曾经和拿破仑战斗过,而且他的父亲也在1870-1871年间参加了普法战争。埃利希·冯·鲁登道夫,德国军队的第一军需总监则是他的表兄弟。在里奇特费尔德士官学校受训时,胡蒂尔即被保罗·冯·兴登堡视为一位非常有前途德军官,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早的亮点。在士官学校毕业后,他进入总参谋部并随后交替担任参谋和前线指挥官两种职务。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胡蒂尔首先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于冯·布洛的第二集团军中担任职务,负责指挥第一近卫步兵师。1915年4月,他调往东线在艾克豪恩的第十集团军中指挥第二十一军。1917年1月,胡蒂尔被指派指挥位于里加以南多瑙河一带的D集团军,以便在三个月后指挥第八集团军。正是在指挥第八集团军期间,胡蒂尔建立了使其留名战史的声望。
在里加战役中,胡蒂尔面对的是俄国帕尔斯基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编有161,000人、火炮1149门,机枪1943挺。而第8集团军下属3个军,约6万人,火炮2000门,机枪2000挺。1917年9月3日,胡蒂尔的军队占领了里加。到3天后战役结束,第八集团军以4000多人的损失造成俄第12集团军2.5万人的损失,并推进到里加湾海岸。9月6日,胡蒂尔因其杰出成就荣获着名的“蓝马克斯”勋章。不过,这种突击群战争登峰造极的要数德军在1918年在西线发动的春季攻势,西方军史学者称为“和平攻势”。在这次战役中,胡蒂尔指挥新编第十八集团军,充当于1918年3月由鲁登道夫发动的德国大规模春季攻势的先锋部队。参加攻势行动的部队有三个集团军,北面是冯·贝洛将军的第17集团军,中间是冯德尔马维茨将军的第2集团军,胡蒂尔的第18集团军位于最南侧。3月21日,胡蒂尔指挥5个军、27个师沿着索姆河两岸向海岸进击,同时向北和向南展开,获得了蔚为壮观的初期成果。他所直接面对的敌人是英国将军休伯特·高夫指挥的由12个师组成的第5集团军。通过再次充分使用渗透技巧,他的军队捕获了 50,000俘虏并非凡地推进了60公里。他的军队移动的如此迅速以至于负责侧翼的其他部队被远远的抛在后面。两天后,他被皇帝迅速授予橡叶奖章。不过这时胡蒂尔的推进已经开始减缓并最后在日益增强的英法军队的抵抗面前停顿下来,这主要是因为难以通过古老的索姆河战场保证补给。3月27日,胡蒂尔向法国首都进行了一次最深入的挺进,他部下的几个师攻占了距离巴黎约32英里的蒙迪迪埃镇。4月4日,他被迫停止于蒙迪迪埃和莫勒伊以西。胡蒂尔进攻的停止暴露了“突击群战术”的一大弱点,就是对后勤补给要求比较严格,由于强击部队实质上是小规模合成部队,它对于后勤的物资也不是单一的步兵为主的传统部队所能比拟的。而此时的德国,他们不可能继续维持攻势所必须的后勤补给。 突击部队的存在源于对进攻速度的渴望,由于强击部队的进攻速度总是快于友军,因此他们需要自己的突击和掩护部队。在古德里安组建装甲军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装备两种坦克,一种是突击用的,另一种则是支援型的,前者成了III式坦克,而后者成为IV式。
在坦克等机械化战争装备的推动下,战场上的机动不再局限于人和马的速度,因此突击行动的突然性大大提高,以坦克为主构成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不仅具有猛烈的火力,而且,能实施快速深远的纵深机动作战。这种将强大的打击力迅速作用于敌,使其抵抗和防护都变得无能为力的“坦克战”,是以往战争所无法比拟的。飞机呼啸而至,象冰雹般连续投弹,摧毁、杀伤、破坏敌工事、设备及有生力量;在这咄咄逼人的火力攻击之后,装甲机械化部队突然出现,在敌尚未从巨大的心理震撼中恢复之时,以催枯拉朽之势,扫荡敌阵地,直插敌纵深,物质的摧毁与精神的威慑双管齐下,成倍地增加了打击强度,迅速地赢得战役胜利。实际上,坦克集群和风暴部队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机动性,火力,和防御力远非步兵可比。因此二战初期对法作战中,几乎同样的战略,德军就得到了和一战完全不同的效果。
2. “闪击战”理论是谁提出的
“闪击战”是20世纪初德国的军事理论家为进行侵略战争而提出的。首先提出“闪击战”理论的是德国军事家和理论家施利芬(1833~1913)。
F·施利芬
施利芬在1891年至1895年一直担任德军总参谋长。他的备忘录《对法战争》,首先对“闪击战”思想作了最具体的阐述,后来他以“施利芬计划”而闻名于世。按此计划,德法战争必须速决,在较短时间内,就应以法国失败而结束。但实践证明了施利芬计划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后来德军仍然把施利芬计划的思想,奉为军事科学的基础之一。而“闪击战”理论成了法西斯德国的一切军事计划的基础,对一些国家的军事学术产生过比较深刻的影响。
3. LOL是什么时候出的
1、LOL推出时间:
(1)美服:2009年4月10日;
(2)国服:2011年9月22日。(国内2011年9月22日腾讯的第一次公测,内测是2009年7月份)
2、LOL在2011年9月22日公测,也就是正式发行的时候, 当时知道这个游戏的人很少,因此也都没有多少游戏玩家在玩这个游戏,因为当时还是一个很不完整的DOTA类游戏,但这个游戏很快就成为2011中国网游风云榜"中国年度最受欢迎网络游戏"、"中国年度最受欢迎2.5D网络游戏"、"中国年度最佳策略战略网游"、"中国年度推荐网游"。
(3)lol闪击战最早什么时候出的扩展阅读:
1、LOL一般指英雄联盟,是由美国拳头游戏(Riot Games)开发、中国大陆地区腾讯游戏代理运营的英雄对战MOBA竞技网游,这个游戏里拥有数百个英雄,并拥有排位系统、符文系统等特色养成系统。
2、LOL每年还会举办“季中冠军赛”“全球总决赛”“All Star全明星赛”三大世界级赛事,获得了亿万玩家的喜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电子竞技文化。
3、《英雄联盟》官方公布了无线火力的具体活动内容,游戏的无限火力模式从2018年6月28日开放到7月23日,《英雄联盟》这次的无限火力模式中迎来全新的改动,所有的英雄等级上限将会提升至30级。
4、《英雄联盟》除了等级改动外,玩家使用“心形爆破”、“轨道激光”、“海牛幽灵”三款头像进行游戏时,还会为玩家提供额外的击杀特效。
4. 闪击战的创始人是谁
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是古德里安
5. 闪击战是谁首创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德国陆军军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着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显得如此辉煌。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这个坦克军作为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国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围捕包围圈里的敌军。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 他又一次担任了攻击矛头,由于曼斯泰因的建议,德国人将主要攻势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这里决定性地超越了他原来的纸上谈兵,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胆战心惊:在渡过马斯河后,他就不再将坦克当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尽可能地发挥高速向深远地区运动,从色当直到滨海的阿布维尔、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 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并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四百多公里,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如不是空军元帅戈林争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尽没,在整个人类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战时期的薛尔曼曾经有过同样纪录。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 在五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合围歼击战,即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有两百万人,这在人类战争史上只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基辅会战也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歼灭战而载入史册——俘虏苏军达六十六万多人。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军北上,参加对向莫斯科作战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到莫斯科城下,但在实力雄厚的苏联红军面前,“闪击战”失去了效力。俄罗斯严寒的冬天降临了,德军的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取莫斯科无望,因而极力建议将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去军职。其后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总参谋长,负责编组,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他虽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据绝了参加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22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手创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古德里安死于心脏病,终年68岁。
6. 历史上第一次闪击战策略应用是什么时候呢
闪电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富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提出的关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装甲车辆的出现,以及内燃机广泛运用于战争,导致陆战产生根本性变革。军队的运输能力,行军速度,防护能力,突击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也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富勒提出组建以坦克为核心的,由职业人员组成的小型精干的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灵活机动、防护力强、火力猛烈的特点;强调发挥装甲快速机动能力,像火灾初起时就扑灭火灾一样,在敌人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通过迅速坚决的行动,攻占战略要地或切割敌人的防御;以瓦解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为目的,而不是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那样强调从肉体上消灭敌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可视为闪电战战术的理论雏形。
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入侵挪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借此避开了马奇诺防线,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这种作战形式被称为“闪电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也采用这种战术,在初期取得很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