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魔兽口碑如何
1. 为什么魔兽电影会在美国扑街而在中国大卖
北美电影票房惨淡 《魔兽》为啥在中国大卖
根据游戏改编的《魔兽》电影先后在中国、美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电影市场上映后,口碑与票房产生了巨大差异:中国上映四天票房逼近10亿人民币(目前累计票房已超11亿),粉丝的激情刷爆朋友圈;而在北美,《魔兽》不仅媒体评价低,上映首周末仅取得2436万美元票房,折合人民币1.6亿元。美媒纳闷的是:“怎么在中国卖得这么好?”
《魔兽》游戏风靡
粉丝看电影狂欢
很多中国《魔兽》迷纷纷表示:去看的不是电影,而是自己的青春。看《魔兽》已成为中国魔兽粉丝们的集体狂欢,这股热潮与去年《星战7》在欧美引发的狂潮是一回事,都是因为情怀。
但为何《魔兽》在北美就没能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呢?这主要与文化背景有关。在《魔兽》游戏推出的时候,中国游戏迷们并没有太多其他同等水平的游戏可选择。《魔兽》游戏在2010年前在美国销售还算火,但后来更新换代的线上游戏层出不穷。可以说,在很多美国人眼中,《魔兽》电影姗姗来迟,早已过气。有数据显示,2011年起,中国玩这款游戏的人数远超北美。
档期没对手
来点营销就哄抢
很多美国观众提起游戏改编电影,都会有“烂片”的预判。无论是《超级玛丽》《古墓丽影》还是《生化危机》,大部分都口碑不佳。大部分北美影评人都不玩游戏,在他们看来,游戏改编的电影还不如漫画改编电影有意思。
中国的电影市场在最近几年才突然蓬勃发展起来,大部分观众还处于“起哄”看电影状态。因此当一部电影营销手段激烈、朋友间谈论多时就最容易火爆。另一方面,在北美影院里,《魔兽》与《招魂2》和《惊天魔盗团2》同期上映,还要与前一周上映的其他大片抢票房。在中国端午节档期,几乎不存在与《魔兽》观众群重合的有力竞争者。
金主卖力宣传
保证高排片率
《魔兽》的投资者中包括多家中国公司,从制作、引进、排片到营销都有中国大公司的支持。比如其制作公司传奇影业不久前以35亿美元被万达集团收购。多家影院在黄金时段几乎排满了《魔兽》,其全国排片率一度高达80%,观众根本别无它选。
很多中国网友都曾表示不相信媒体、影评人和外国人的看法,但其实大家就算没有受媒体影响,依然在受身边人的影响。因此社交网络营销还是很奏效的。打开朋友圈都是《魔兽》的讨论,很难不让人对它产生兴趣。然而,《魔兽》在美国人的社交平台上远没有产生这样的效应。
2. 魔兽世界电影出来了好看吗
建议观看 对于我来说比较满意的 2016年上映的 其实看魔兽世界电影情怀大于电影本身了 回想起当年和同伴一起开荒副本 一起战场 一起任务 一起竞技 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现在想起心情依然是激情澎湃 如果你是魔兽的粉丝的话 应该知道魔兽的剧情是多么的庞大和恢弘 一部电影是无法诠释魔兽的魅力的 下面给你附上简介 希望采纳
魔兽
影片根据1994年暴雪娱乐制作的游戏《魔兽争霸:人类与兽人》改编,以人类联盟和兽人部落之间发生冲突为背景,讲述了黑暗之门打开之后,两个世界的种族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家园奋起而战的故事
艾泽拉斯与德拉诺本是两颗祥和安宁的星球,人类在艾泽拉斯大陆上世代繁衍生息,兽人则在德拉诺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直到古尔丹(吴彦祖饰)的出现,打破了两个星球的和平。邪恶的古尔丹为了一己私利,使用恶魔能量打开了一扇传送门——黑暗之门,并残忍的破坏兽人的家园。霜狼氏族的酋长杜隆坦(托比·凯贝尔饰)不得不带领着自己的族人离开支离破碎的德拉诺,在举步维艰的艾泽拉斯大陆上寻找着庇护所。面临家园危机的人类在领袖洛萨(崔维斯·费米尔饰)的带领下一边痛击着野蛮的入侵者,一边苦苦寻求着战争之外的解救方法。两个种族面临着同样的危机,他们必须设法渡过这场灾难[4]。
3. 魔兽电影为什么会被喷
个人认为选材不够好,人兽战争虽然是魔兽的主线,但魔兽的世界观和我们的世界观是不同的,电影没有先介绍艾泽拉斯的世界观,让普通观众不明白兽人是什么,古尔丹为什么让兽人入侵人类。观众会把现实世界观代进去,有些人甚至觉得古尔丹只是曲线救国。
虽然影片的内容讲的是第一次人兽战争,魔兽世界明面上的主线应该是艾泽拉斯和燃烧军团的战争,人兽战争是第二次燃烧入侵。所以观众会觉得很突兀,没头没尾的。
我觉得应该选上古之战做为首发比较好。从上古巨龙起笔,把艾泽拉斯大概介绍一下把世界观定下来,到暗月精灵起源。引出青铜龙到罗宁3人的穿越;燃烧军团引诱女王成为大反派;暗夜3英雄分量足够大,还有成长、爱恨情仇和背叛。最后以阻止燃烧入侵为结局也算正能量皆大欢喜。让普通观众有个大体的了解和精彩的剧情。
现在的这部做为第二部,衔接第一次入侵失败的剧情。然后拍小阿那段第三次入侵拍成三部曲。中间可以引申各种番外,守护者、伊利丹的出逃、星灵到然烧军团的起源、星灵返回各种族的起源、矮人内战、人类内战等。剧情就可以不停接了,主要是有三部曲做为主线,魔兽的世界观就基本被观众认可。
后面祭出纳鲁和上古之神(光与暗)的战争也不会觉得突兀了。
4. 魔兽电影好看吗
好看,但是感觉像是一部没有结尾的电影,早晚会出第二部。
《魔兽》是由美国传奇影业、暴雪娱乐联合出品的奇幻动作片,由邓肯·琼斯执导,崔维斯·费米尔、托比·凯贝尔、宝拉·巴顿、本·施耐泽、本·福斯特、吴彦祖、多米尼加国·库珀、罗伯特·卡辛斯基联合主演 。影片根据1994年暴雪娱乐制作的游戏《魔兽争霸:人类与兽人》改编,讲述了黑暗之门打开之后,两个世界的种族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家园奋起而战的故事 。
5. 电影魔兽在国外票房怎么样口碑呢为何这俩天那么多人黑魔兽,评分都降低了😔
据说法国那边上映了,就专业影评员的分析,此电影确实一般,漏洞百出,例如联盟和部落互相听得懂对方的语言,伽罗娜和某大的暖味关系,骑龙的那个造型和阿凡达的那个造型相似,对战场景和指环王相似...但是考虑到魔兽粉丝的爱,此电影只要来国内必定大火!而且此电影早就瞄准中国市场了(请吴彦祖演重要角色古尔丹),非常明智。
6. 如何看待《魔兽争霸 3 重制版》成为迄今为止评分最低
因为没用心做,bug非常多,而且游戏里的动画做的也不用心,一点代入感都没。
本作作为一款老游戏的重制,本作竟然就几张新地图而已,一点诚意都没。
而且暴雪竟然还背弃了当初的诺言,当初很有自信地说:“游戏不单单会将画面彻底重制,还会拥有更新过的用户界面,重新平衡的游戏体验,以及4小时以上的重制版过场动画。”
然而实际上除了游戏的各种建模换了新的之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暴雪被玩家奉为CG大厂,之前承诺的4小时CG现实啥都没有,暴雪放了所有玩家的鸽子。
全球玩家清一色的差评,游戏MC玩家评分也被刷到0.5分(满分10分),刷新了历史记录,成为游戏史上玩家评分最低的游戏
媒体的评价:
优化烂,技术差,没有诚意。因为优化烂,很多进入《魔兽争霸3》重制版的玩家都遭遇过卡顿、掉帧、黑屏、字体显示错误、建模渲染失败等大小问题,这些问题让那些购买了《魔兽争霸3》重制版的玩家感到烦躁。
简单做个区分的话,Remake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新制作,包含了程序代码以及操作页面的更新与改编;Remaster则更加倾向于高清重制,主要对画面进行升级,对玩法本身的影响不大。
《魔兽争霸3》重制版在发布时用了一个崭新的词也就是“Reforged(重铸)”,在使用原引擎的前提下,升级画面,但因为使用老的引擎,画面升级还是会受到制约,但相对的兼容性得到了一定解决。
“Reforged”的概念介于Remake与Remaster之间,不是完全重做,也不是单纯的画面升级。暴雪在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对《魔兽争霸3》进行完全重制,虽然这并不能成为新发布的“重铸版”表现糟糕的理由。
7. 电影《神秘海域》口碑不尽如人意,它为什么没有《魔兽》那么出色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荷兰弟弟的演出。 这部电影的特效也很棒。 我们也需要关注这部电影对游戏的原作效果。《神秘海域》上映后,很多粉丝对《神秘海域》评价非常高,但普通观众将《神秘海域》分化为两极。 从某种意义上说,《神秘海域》本身就是一部基于游戏的电影,所以这部电影的主要受众是游戏玩家,很多游戏玩家也因为感情问题去看《神秘海域》。
在此之前,荷兰弟弟从未出演过同一类型的冒险电影,这也是荷兰弟弟首次突破自己的角色定位,荷兰弟弟对这部电影的态度也非常认真。 很多观众本身都是荷兰弟弟的忠实粉丝,所以很期待看到荷兰弟弟在科幻电影以外的作品中大显身手。 这个剧本其实是在很多电影中出现的。 例如,《夺宝奇兵》等电影。《神秘海域》没有自己的基础。 如果这部电影有很多前作,想超越《蜘蛛侠:英雄无归》也不是没有希望。《神秘海域》不是独立的剧本,而是根据游戏改编的同名电影。 因此,游戏迷期待着看《神秘海域》。 好莱坞特效的制作水平非常高,所以我们期待《神秘海域》的电影版通过特效技术恢复部分游戏画面。 对于不太追求电视剧的观众来说,《神秘海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商业电影。
8. 看完魔兽这部电影之后你有什么感受400字
从预告片和内部试映会爆出的各种差评消息,我就预感《魔兽》很有可能是一部烂片。后来外媒Metacritic放出的电影评分只有可怜的29分,烂番茄也只有23%新鲜度。
传闻暴雪高层对魔兽电影非常不满,意图收回版权,负责牵线传奇影业的首席运营官Paul Sams被迫离职。
我怀着热切期待又惴惴不安的复杂心情,看完了电影,才意识到《魔兽》确实是一部烂片。
那些仅凭游戏情怀冲动打高分的观众先消停会儿吧。我也是从war3时代过来的,现在还在坚持每周按时刷坐骑。但是,邓肯琼斯辜负了我十二年的魔兽情怀,我没有理由为制片方洗白。
看来,仅仅四个月的前期拍摄是有些敷衍了事的。
在人物角色上,莱恩国王的王者气质与温和睿智,卡德加作为青年法师的聪明顽皮,洛萨作为统帅的忠诚和荣誉感,都没有很好的塑造起来。除了古尔丹动作表情尚可外,杜隆坦、黑手和奥格瑞姆怎么看都像是制作精良、造价昂贵的PVC手办,然而手办是没有生命和灵魂的。被压扁了的椭圆脸矮人,苍白丑陋的高等精灵,只打了几秒钟酱油,他们同迦罗娜的服装道具像极了粗糙的cosplay。演员的演技普遍平庸而拙劣,摆个造型走个过场就领盒饭了,还不如美剧对人物形象刻画丰满。
铁炉堡、暴风城、达拉然的主城都只是掠影一样过去。没有高空俯瞰的震撼全景,也没有拍卖行旅店的温馨细节,更没有表现出魔兽世界中恢弘大气的自然景象。只有稀松平常的树木和黄土。
严重脱离游戏原作的剧情,比如邪能取代恶魔之血强化兽人,达拉然提前升天,迦罗娜兽人恋,洛萨秒杀黑手。似乎仅仅是为了拍摄方便而任意篡改,这样其实是不太珍视魔兽历史。即使从电影原创、经典翻新的角度来考虑,编剧团队的实际改编成果看起来也是异常蹩脚的。这与彼得杰克逊锤炼托尔金《魔戒》原着成为三部曲的剧本是有本质差别的。
单就一部魔幻电影而言,人类与兽人的冲突,在情节推动上非常牵强。
考究的台词对于丰富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游戏原作中有大量的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经典对白,而电影中却没有一句台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联盟方面遭遇兽人军队入侵却始终六神无主。一会儿精灵矮人会议既无会议流程亦无作战方案,一会儿昔日好友洛萨莱恩战略部署意见不合,一会儿迦罗娜美兽心计混入联盟高层大演情感戏,一会儿麦迪文频繁闪现闪回,大秀群体传送闪电风暴。部落方面都是打家劫舍的散兵游勇,没有拯救族人的使命感和急迫感。无关紧要的对话,仓促重复的决斗,不明白古尔丹糟践了一遍又一遍的兽人荣誉在哪里。杜隆坦通敌被抓族诛阵亡,环节衔接不能扣人心弦,反让人觉得这个伟大的酋长智力有点问题。众多重量级的兽人氏族领袖偶尔露脸,像龙套一样无性格无主见,都在坐等古尔丹差遣,没有任何存在感。
联盟与部落之间的镜头切换莫名其妙,拍到哪里就是哪里,似乎没有叙事视角的重心。剧本本身的薄弱加上镜头语言的匮乏可谓雪上加霜。黑石小径的谈判,缺少营造紧张氛围的主观镜头和特写,黑手杀敌之狠辣,洛萨丧子之痛楚完全无感。大场面的镜头和剪辑都是平铺直叙,缺少景深变化的层次感,连续运动的节奏感。黑暗之门的战斗,场地狭小,两军对战乱无章法,与圣盔谷之战和帕兰诺平原之战的有序调度形成鲜明对比。打斗动作流于程式不够精彩,大G板斧平A地板,footman抄起矮人火枪。迦罗娜杀莱恩换和平,洛萨穿胯杀黑手,奇怪的事件却成为了转折点。相比《星战》《魔戒》《变形金刚》等电影中的高潮迭起与经典结局,洛萨举剑高喊口号只是例行公事,画面像是GIF一样潦草。鉴于整部电影的沉闷,口号已经不能再激发观众的共鸣,更不要提热泪盈眶起立鼓掌了。
总而言之,剧本统筹与分镜剪辑,根本称不上是成熟的流畅的商业电影手法。奇幻电影大多通过天马行空的场景和情节,来表达鲜明的善恶观念和激烈的价值冲突。由于前者欠缺,后者未能实现。这只是一部贩售情怀缺乏诚意的IP电影,其初衷就是依靠脑残粉去做票房和口碑保证的。
难道仅仅看到还原了游戏中的插旗,河畔的鱼人和变羊术就能令玩家们心满意足了么,十二年的情怀是不是太廉价了。为了照顾非玩家,世界观大大简化,很多背景不再赘述;为了照顾玩家,又点缀了几处游戏元素。这似乎是一种既可以清楚叙事又可以节约成本的巧妙安排。然而,丰富的内容是电影引人入胜的关键,即使简化世界观也要充实细节。因为已有《魔戒》珠玉在前,电影主创又坦言以其作为标杆。
先进的CGI和动作捕捉技术在兽人建模上有一定贡献,除此之外鲜有亮点。职业法术只有术士邪能绿和法师奥术蓝,十几年前就能做得出来。整部电影也只有一头狮鹫飞来飞去,特效预算略显紧张。最重要的是,前期拍摄的不足,努力用后期制作来补完,这是电影中大量使用的做法,导致了在渲染中特效和实景不自然的割裂感。例如联盟军队出征这一幕,军队、卡德加雕像、城镇建筑和远景天空。《哈利波特》也有各种绚烂的魔法和怪兽,以及较为真实难以辨别的绿幕合成场景,而且作为儿童文学改编电影,《哈利波特》在人物和剧本上是十分扎实的。
这部电影的真实品质,还没有达到《魔兽世界》游戏CG的水准。不仅与近年来的漫威电影,以及其它科幻魔幻电影相比大为逊色,更无法同史诗典范《指环王》和《冰与火之歌》相提并论。
导演邓肯琼斯是凭借小成本科幻片《月球》和《源代码》赢得声誉的,中途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又缺少制作的主导权,拍不好电影很难责怪他。在仅有一亿美元的拮据投资的情况下,也只能拍出一亿美元的东西。一亿美元拍摄如此宏大题材的电影,是很容易拍成烂片的。电影给人感觉是一个半成品,做好兽人建模,预算就花光了,后期包装一下就上映了。年底即将上映的《刺客信条》,育碧都舍得花费两个亿啊。制片方吝啬投资而糟蹋IP,消耗情怀而透支票房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
作为魔兽玩家,我非常失望,应该回炉重拍的。
作为电影观众,我只能给二星半,不能再多了。
9. 《魔兽》这样的电影为什么后继乏力
今天跟大家谈谈《魔兽》这样的商业大片,包括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的各种商业大片的续集啊,或者在新闻上噱头很大的电影,在进入市场之后为什么票房和口碑都不尽人意。拿《魔兽》来举例子呢,因为比较典型。这个片玩家等了整整十年,中间几经波折,上映前媒体大炒特炒。号称全球上亿魔兽玩家一人一张电影票就能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没想到在中国市场头几天因为排片效果还可以,但是没过一周后继乏力,票房止步10亿向上区间。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跟大家讨论一下。
首先中国现在的院线环境是一个排片为王的环境,商业片都是亲儿子。院线经理以收益为导向,很多感觉上没有什么票房的片就会不排片或者在很差的时间段排片,之前沸沸扬扬的《百鸟朝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国内还没有艺术院线,甚至有些不排片的也不是文艺片,反正就是小众不排,缺少商业性不排。《魔兽》在国内的道路已经算很平坦了,端午小长假开门,没有明显的竞争对手,院线排片在60%以上。可惜还是只打了头炮,两周过后《惊天魔盗团2》、《独立日:卷土重来》、《三人行》等影片的上映基本上终结了魔兽的势头。其实十几个亿的票房在现在不算佳绩,去年很多上这个票房的电影像《煎饼侠》、《夏洛特烦恼》虽然有暑期档的保护,但是噱头和宣传跟魔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魔兽现在这个票房不算特别高的。而且北美市场的滑铁卢,证明这个片本质上还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个片的问题在哪里。
个人作为一个资深魔兽玩家和业余影评人,觉得魔兽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电影的独立性。首先解释一下这个独立性,意思是在创作电影时,无论它是否来源于新闻事件、畅销小说还是经典漫画等等拥有庞大群众基础的原着和原形,在电影的创作上,你要把它面向零基础的观众考虑,你才能保证这部影片的生命力。其实我们见到的很多商业大作的续集,往往都败在没有独立性的剧情故事上。诚然,续集电影能吸引很多老观众,但是对新观众来说观影压力太大,需要了解太多之前的内容才能看懂续集真正表达的东西,否则只能看过算过留不下太深的印象。一般这样的观众,不太可能再推荐自己的朋友去刷这种续集片,所以很多商业大作也跟《魔兽》一样,头一周票房还可以,后面没有持续性。其实续集电影并非都是这样败笔的,IMDB排名前十的有好几部是续集,并且有商业大作,比如大家钟爱的《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就是很好的例子。剧情延续了蝙蝠侠系列的故事,但是独立性很强。三个人物三条线各有意味,让我们看到了神一样的小丑和反英雄人物双面人。影片独立性的魅力在于,我在完全不知道影片背景的情况下,单独看这部影片,能看懂并且觉得有意思,这个是大家回家后会向朋友推荐电影的基础。大部分电影票房的持续性,都是靠吸引新观众和老观众看了还想看二刷电影来的,所以电影的独立性很重要。
回到《魔兽》上,我仔细看了《魔兽》的创作团队,发现了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魔兽》电影的独立性,那就是主创团队清一色魔兽玩家或者是相关人员(吴彦祖老婆是魔兽玩家)。女主不是魔兽玩家,但是她也对人物进行了了解,这是一个演员的基本素养。那么从导演和编剧的角度来说,也确实应该是魔兽玩家,才能表达这个题材独特的世界观和情怀。那这个时候我觉得这个片最需要的是来一个完全不懂魔兽的监制一类的职务,至少在影片的创作上有话语权的人物,来提醒主创团队考虑一下非魔兽玩家观影的感受。
主创团队都是魔兽玩家有什么坏处?他们心里对影片的设定其实有标签了,但是他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广大观众不会有这种标签的。资深玩家往兽人大军中瞄一眼就能看到地狱咆哮了,因为他背上那把战斧“血吼”实在太耀眼。资深玩家看到那把大锤子就热血沸腾,那个人可是奥格瑞姆·毁灭之锤。可是这种标签在非魔兽观众中并没有种下,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秃头红皮肤脑后有反骨的傻大个兽人在不停的反水,最后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正是邪。
其实标签化处理对影片的帮助是很大的,可以让观众瞬间带入到角色中去。举个例子《煎饼侠》当中岳云鹏的桥段,按小岳岳这个体型没有人会把他跟功夫牵扯到一起的。但是他一上来摆了个POSE,然后说我是河南人,大家立马就联想到嵩山少林寺,就没觉得那么不搭了。这就是很好的标签化处理,观众不需要重新去建立角色,可以直接代入角色走进接下来
但是很明显《魔兽》里的标签化给的就很有问题,比如麦迪文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在广大魔兽玩家心里的地位就不要说了,影片也给了标签“守护者”。这里就是我要讲的主创团队的心理误区了,魔兽玩家知道“守护者”意味着什么,但是其他观众明显感觉不到这个东西的神圣。我们在荧幕前看到的麦迪文只是一个迷失自我的自大法师,被邪能腐化变成了一张树精脸。其实有意思的故事很多,影片却偏偏不讲。要是大家知道麦迪文他老妈是一个活了一千多岁的最强女法师,击败了设定中最强的敌方大BOSS萨格拉斯,为了后继有人一夜情产下这个儿子,光他出生之前这点事就会让观众有印象的多。
然后影片第二个问题就是人物太多,整个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纯给续集做铺垫。每个人物有不同的人物前史,不同的性格特征,让观众一个个去摸索其实很困难的。人物太多的原因一方面是《魔兽》的世界观确实很大,真只讲某个方面太过于片面。但是这不是借口,创作者应该学会去说这种故事。所有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创作者野心太大,一下子想把很多东西都抛出来。其实故事完全可以再讲小一点,再简单一点,这样才能让广大观众都能接受这种铺垫。好例子不是没有啊,大家可以看看《阿甘正传》。《阿甘正传》的格局其实不小,美国近三十年历史的缩影,很多文化元素包含在里面,摸透其实需要一定的功底的。但是这个片为什么大家喜欢,我相信不是大家看懂了背后的那些“3K党”、“猫王”、“嬉皮士”这些东西,而是看懂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白了就是一个傻小子逆袭成功的故事,很励志很通俗易懂。
但是你说这部《魔兽》到底讲了什么?说出来我怕各位观众有点受不了。这部《魔兽》就只是为了一些伟大的人物在续集的出场做了一些铺垫。其中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大家再影片最后看到飘在河里的那个摇篮中的兽人小朋友。这个小朋友长大后会成为这个大陆上最伟大的和平主义使者,有史以来最强的萨满与战士的结合体,第一个精通人类文化的兽人酋长。他的人类名字叫“萨尔”,意思是奴隶,是捡到他的人类取的。影片里提到了他的兽人原名“古伊尔”,吓得很多半吊子魔兽玩家开始怀疑是不是字幕打错了。
最后讲一下故事上的独立性,影片挑的桥段太普通太难让人印象深刻了。哈利波特那个系列就很明显,比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你光看这个标题就知道这个单集的故事核心在哪里,有一个明显的线索。《魔兽》这集的线索其实应该是“黑暗之门”,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可讲,但是影片没说,其他乱七八糟的倒是说了不少。围绕着黑暗之门的争夺,建立一个正反双方,故事简单点人物少点,口碑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影片良好的口碑大多不来自于观众真实感受到的电影的魅力,而是对这个题材的喜爱和情怀。作为一个魔兽玩家,看到哪些梦想中的世界呈现在眼前确实很感动。但是感动没有用,缺乏生命力。我在电影院电梯里碰到一个小姑娘跟她妈妈讲,说同学跟我说《魔兽》很好看。我说,你的男同学告诉你的吧?小姑娘傻了一下,但是事实就是那么残酷,你带着你妈妈看未必有你那个男同学看着那么燃。
老魔兽玩家有很多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以聊,像什么“地狱咆哮终结毁灭者玛诺洛斯”,最后地狱咆哮躺在萨尔的怀里奄奄一息;什么“哈加尔山数万个小精灵爆死阿克蒙德”,最后一个镜头给到自我修复的世界之树,讲几句文艺的旁白。其实魔兽的游戏动画就很有参考价值,完全可以在电影中引用的。不过我猜这些故事会在续集里出现的,反正大家尽请期待吧。
10. 《魔兽》2天票房6亿 腾讯影业这个"新兵"做了哪些事
首映前就以1.2万场的预排片刷新影史纪录,首映日65.4%的排片率又把《X战警:天启》挤压到17.8%让人心疼。
零点场票房5200万,险些超过《速度与激情7》的5247万成为新的零点场票房冠军。
这部电影就是《魔兽》。
6月8日凌晨,十年跳票王《魔兽》电影版终于在内地正式上映了,于是整个世界都不淡定了。
截至发稿,《魔兽》上映不到两天,票房已近6亿。
万达院线零点场预售票房达1000万元 腾讯影业却称拍电影不为赚钱
如此惊艳的成绩背后,都有哪些投资方呢?——传奇影业(已并入万达院线)、环球影业、腾讯影业、中影集团、华谊兄弟、太合娱乐。
《魔兽》作为一部有着十年积累的大IP,背后再站着万达、腾讯、华谊等大咖,真是想不火都难。其中,万达、腾讯对于《魔兽》的助力备受市场关注。
今年1月,万达宣布以230亿收购传奇影业100%股份,成为了《魔兽》背后的大金主。其对《魔兽》的院线支持自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映日65.4%的排片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万达院线。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万达在国内拥有影院292家,2557块银幕。
在首映前的两小时,万达院线零点场的预售票房已达到1000万元,占到全国《魔兽》零点场预售份额的22%,其中,仅IMAX厅的预售票房就达到了443万。
你见过这样的凌晨三点的万达影城吗?连影院座椅也是充分考虑到了部落和联盟“势不两立”的格局:
光大证券称,除联合制作方传奇影业的收益,万达院线还可能获得一半票房收入,外加5%-7%的发行佣金。因此,有媒体评论,《魔兽》大卖,万达院线或成最大赢家。
从收入上来讲,万达院线或许会是最大赢家,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腾讯影业也可以称得上是大赢家。
“我们参与到《魔兽》这个项目中的初衷,坦白讲不是通过它赚钱。”腾讯影业《魔兽》项目负责人张思阳对《首席娱乐官》表示。其实,相比于腾讯互娱的营收来说,电影的确不值得一提。腾讯游戏一天的流水可能就是几千万的级别。(当然,万达集团的地产帝国跟影视产业相比更是不差钱呐!)
那么腾讯影业为什么会成立,又为什么要深度参与到《魔兽》中来?张思阳称,“我们需要探索IP的塑造过程,了解学习通过游戏改编电影来打造泛娱乐的方式与路径需要经历哪些东西。”
从游戏改编成电影的维度讲,极少有成功的案例。
作为一个强大IP的影游联动案例,《魔兽》对于腾讯影业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据了解,腾讯影业也在考虑将《英雄联盟》影视化。
张思阳称,“做电影只是我们对于品牌IP的一种塑造手段。这一个价值可能跟经济价值没有关系,但是它背后所带来的一些未来的泛娱乐价值却不可估量。”
众所周知,在欧美地区,一部电影只有30%左右的收入来自票房,而中国恰巧相反,票房收入占到电影总收入的70%以上。因此,像漫威、迪斯尼那样,对于一部IP的全产业链开发往往能创造更大的更长远的价值。这也是腾讯影业在“泛娱乐”战略的背景中成立的原因。
但不同于万达院线在国内已经成为院线一哥的稳固地位,腾讯影业作为影视行业的新兵,更加需要多个优质项目的成功运作来汲取经验,并向市场证明自己的实力。
腾讯影业投资电影的经验很少,第一部是《火影忍者》,第二部就是《魔兽》了。很明显,相较于前者,《魔兽》无论从群众基础、市场影响力、案例的典型性、票房规模上,都更具有说服力。因此,通过这次对于《魔兽》的投资和深度参与,腾讯影业势必会让业内人士眼前一亮。
互联网+泛娱乐 四类用户,精准营销
在“不差钱”的电影行业,如果只是追求按照传统的方式做电影,那么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便毫无意义。因此,当腾讯决定做电影的时候,就必须发挥它特有的基因优势:
1、泛娱乐:腾讯影业一直宣称“不会孤立地做电影”,而是通过泛娱乐的渠道来塑造完整的IP产业链。
2、互联网:腾讯影业背靠有着数亿活跃用户的腾讯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整合大数据、资源和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助力电影的制作和宣发。
在电影《魔兽》项目刚开始时,就需要用到大数据的分析。腾讯互娱的强势本身就在于游戏平台,因此在游戏相关的宣传和营销的大数据上,也有着很精准的基础。同时,传奇影业在北美也有自己的一支大数据团队。
当时腾讯影业与传奇影业合作,通过数据分析,最终把《魔兽》的目标用户分成四类:核心用户、认知用户、活跃用户、机会用户。
1、 核心用户。
最核心的用户自然是游戏《魔兽世界》的粉丝。
腾讯在2015年9月份就与传奇影业一起做了粉丝平台,即《魔兽》微信公众号和QQ公众号。通过这两种方式建立粉丝平台,针对内容运营组建微信群、QQ群,组织各种活动和调研,持续跟平台上的活跃用户进行互动。
同时,核心粉丝也是最有意愿购买正版衍生品的群体。而魔兽的衍生品授权独家给到了时光网,因此,腾讯的粉丝平台就专门给时光网开了菜单栏,可以买到魔兽的衍生品,同时给予粉丝平台的用户一些优惠活动,拉近与粉丝的距离。
对于核心粉丝的良好运营,可以使《魔兽》在首映前后即可曝出良好的口碑,进而影响后面的三种细分用户。
2、 IP认知用户。
这部分可能虽然称不上是《魔兽世界》的忠实粉丝,但是也被《魔兽世界》的强大光环所影响,对于“魔兽”这个IP很熟悉。
他们可能更多地在腾讯游戏平台上,本身可能就是游戏玩家。因此,腾讯影业会与腾讯游戏平台进行内部联动,通过数据分析,在游戏平台上进行精准的营销活动,让这一群泛游戏的用户对《魔兽》这部电影印象更深。
3、活跃用户。
这些人每个月都有一到两次的观影习惯,他们会看大片,对时下热点敏感。
对于活跃观影人群,腾讯网、腾讯视频可能对他们影响更多。在腾讯内部,腾讯影业牵头成立了一个项目组,腾讯网络视频也在其中(值得一提是,腾讯视频旗下的企鹅影业也是《魔兽》电影的参投方之一。)
比如6月6日上午,腾讯视频中NBA总决赛的第二场,同时在线人数过千万,腾讯在其中就投放了一支《魔兽》的广告。
4、 机会用户。
也就是一般的普通用户,去不去电影院看心情。
只有对上述前三种人群做好推广和口碑营销,才能形成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影响到机会用户,与之前《大圣归来》的模式类似。
当然,对于普通用户更直接的方式就是硬广以及大量曝光。所以腾讯在这一次的《魔兽》项目上也结合了腾讯体系里面能结合的一切资源,比如微信、QQ、腾讯视频、QQ空间、QQ浏览器、电脑管家、手机管家、钱包、兴趣部落等多个产品。
1-4线覆盖193个城市 互联网公司做地推或成影视业趋势?
互联网进入电影行业,不仅带来了大数据,还有强大的“地推军团”。
线下方面,腾讯架构下有一个平台营销部,在全国29个重点城市都有自己团队。同时,腾讯在全国建立有上千家的代理商体系,地推资源覆盖了全国1-4线甚至于县级的193个城市,拥有3000多名以上经验丰富的线下推广人员,对于线下活动有着成熟的运作流程,丰富的的线下营销经验,推广场景可以应用到网吧、社区、高校、卖场及区域的媒体等。
他们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跟几大推广场景结合,做一些地面活动,比如跟厦大之间合作的“校花带你观影”,以达到宣传和促票的作用。
此外,腾讯影业还与各大院线合作,在针对核心粉丝的整个营销体系中达成线上到线下的闭环,把通过线上运营的粉丝释放到线下影院。
比如,腾讯影业根据线上平台上整体粉丝的布局情况,在全国十个城市做了十场粉丝场观影,以此来针对核心粉丝进行线上线下的联动;与大地院线、A站合作了《魔兽》弹幕场……对于《魔兽》这个十年大IP,怎么可能不打情怀牌?曾经通过“开黑”建立深厚感情的好基友们,现在早已散落天涯,不太可能坐在彼此的旁边,来一起看一场电影,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同一个电影。所以,大地院线还在6月8日晚的同一时间排了同一场《魔兽》电影。
可以说,从这次《魔兽》在三四线的下沉能力,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做发行的巨大潜力。
未来互联网公司做地推,会不会成为电影行业的一大趋势?
总而言之,《魔兽》的出品方之一腾讯影业正在用一系列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鲜玩法,给电影行业带来新的启示。从这个角度讲,腾讯影业也可以称得上是《魔兽》背后的大赢家。